◆美國洛杉磯研討班 林耿如
我常慶幸晚年能得到學佛因緣,更幸運的有機緣接觸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建立了對佛法的基本認識。
雖然在一九八五年五月同內子皈依了三寶,並不認識佛法,也不知從何開始學。門在哪裡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學哪一門了。幾年來到處趕場聽經,上了一點佛學課程,平日也努力研閱經論,無奈善根不足,弄了半天恰如霧裡看花,愈看愈花。正如宗喀巴大師在廣論歸敬頌中所述:「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想想自己,連「理解」都談不上,更別說是「辯」了!
曾聽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自己內心亦深有所感,因為找不到入門之階,眼看人生苦短,面對浩瀚似海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幾度真想棄甲而逃。但總是思索著:「世間法的學問有辦法安排一個順序,從童蒙到大學乃至研究所,難道佛法不行嗎?一定有!佛陀是世出世間第一智慧之人,他一定瞭解眾生有這樣的需要,他也一定有能力安排這樣一個課程,恐怕只是自己業障太重才無緣得遇吧!
承蒙佛菩薩慈悲加持,一九八九年七月常師父回美主持放生儀式,同時也帶來了廣論錄音帶,因為曾經以自習的方式讀過略論卻因文字艱澀難懂而不得要領,所以這回能碰到像上課一樣淺顯地解釋的錄音帶,真是歡喜,趕緊請一套,準備回家好好地聽。
在遇到廣論以前,每逢晚間電視新聞或週末體育活動在電視頻道上播出時,我是絕不輕易放過,往往一耗便是數小時。內子常笑我:「學佛之人對世間法這麼有興趣,怎能有所成就?」自從得聞廣論,每天就是忙著聽錄音帶,對於電視再也不感興趣。第一遍以一個月的時間聽完,每天同內子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廣論。第二遍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聽完,一面聽,一面讀,一面思惟,一面筆記。然後開始重讀其他經論,說也奇怪,這些經論以前讀時常覺其中有不少矛盾不通之處;現在讀來卻備感親切,彷彿這些道理自己皆能認同。
去年十月常師父回美,因為自己覺得獲益不少,希望別人也能得到好處;於是請求師父為大家開示。師父最初只同意:「你們幾位想學的來。」我瞭解師父的心意,怕人造業謗法。的確有人看到是密教祖師造的論,根本不知道內容說什麼,就判定「那是密教」。排斥的心理,諸如此類,我也聽到多次。我會反問對方讀過沒有?結果都是未讀過,既未讀過,豈可遽下斷語?也正因如此,再三懇請師父為大家結個緣。我在簡介中引用太虛大師讚宗喀巴大師偈的最後兩偈頌──「唯師與我,志趣相當,千年萬里,不隔毫芒。」、「我行未逮,我心正長,瓣香先覺,景仰無量。」我們有何才何德能同太虛大師比擬,竟然隨便下評論。承印海老和尚慈悲允借法印寺,為期五天,盛況空前,法喜充滿。在師父赴台前一天,成立了借用法印寺作為聚會所的廣論研討班。
我自己對佛學的根基很差,廣論雖然讀了幾遍,並不能深入,但很想能同道友研討,師父要我負責召集,我毫不推辭地接受,第一次研討會時我向同修說明:年齡比各位大很多,佛學智識比各位差很多;還好只是消文,不要把我當老師才不會失望,大家共同研究,不懂再請教師父。因為有這個研討會,我不得不再仔細研讀,並且參閱其他相關經論,雖然一年來獲益良多,但更覺得自己懂得太少太少了。
國外最大的困難,住得很分散,大家為生活忙,有心向學的雖然很多,就是無法抽出時間;而且多數開車要一小時以上,每次三小時,回家已深夜。最初構想以六個月為期,希望大家每天聽一卷,有疑問記下來共同討論。結果並不如想像的,似乎不學沒有問題,學了問題更多,所以討論的時間比消文時間長。也正因為有不同的問題,大家都能得到益處,因為許多問題的發生,只是過去發生不知如何處理而已。
大家愈學興趣愈濃,時間長也不要緊;我原擔心時間長,大家會有退心,一年來大家熱忱未減,每次結束均感意猶未盡。我得謝謝小沈他接觸廣論比較早,依止師父時間比較久,很有見地及美譬。這也是大家歡喜主因之一。同修都很精進,我更不能懶惰,一股力量驅策我力求上進,我感謝有此殊勝因緣。
學佛的道路是漫長的,如何做到生生增上,這個基本觀念必須建立。菩提道的次第,廣論已明確闡示,果隨因引,絕無倖致,有願心必須有行心,生命是極短促,如何致虛擲此生,我常以此策勵自己。
全文收錄於 第 4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