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楊墩煌
三年前祖母病逝,死後四十九天內,依本地習俗在一寺廟舉行「做七」儀式,在七次的「做七」儀式中,才知道佛教並非自己所想像中的一般宗教,因而對佛法產生濃厚興趣。由此因緣知道有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本佛理。當接觸佛法時,特別有興趣,對四聖諦苦、集、滅、道則甚無概念,只有一種「修道能滅集苦」的籠統觀念,各諦的意義均無印象。
直到參加廣論研討班後,讀到思惟苦諦時,才對苦諦有深切的認識。尤其廣論的善巧譬喻,深入淺出,能令人很容易了解苦諦的真實。如論所喻,譬如走路走很久時,會覺得很累很苦,若暫時坐下休息時,就覺很舒服,內心有一種樂覺。但如果繼續坐一段時間以後,又會因久坐漸漸感覺不舒服,痛苦感又慢慢地生起來。從這事實我們可以了解,當走久後坐下休息時那種舒服快樂感覺,並不是真實的,若是真實的那麼應該坐愈久愈快樂才對。事實不然,坐久反而愈坐愈不舒服,愈覺痛苦。由此可知苦才是真實本質,樂僅是當苦受稍減輕時,而妄起的一種樂覺而已。世間一切,若經思惟,其理皆同,本質是苦。
經多次思惟,更進一步了解,我們都是生活在相對待的意識觀念中,並強烈地執著相對待的意識觀念,因而產生種種不同的感受。更妄想藉由種種慾求,期能除去內心的痛苦。斯不知這種追求只是妄上加妄,徒增痛苦而已。唯有認清相對待的意識觀念,痛苦方能隨之減輕。
由於廣論的圓滿教授,才能正確認識四聖諦的意義,看到四聖諦的美,進而認清世間的真實。誠是明是苦,顛倒錯認為樂,非佛說不能了。感謝三寶加被,感謝師父慈悲。
全文收錄於 第 4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