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善慧稱大師/造頌
帕繃喀,慈氏持教事業海大師/講授
比丘潭影/摘譯
丙三、生起菩提心之量。「三主要道頌」中未說,在「三主要道講錄」中說:「三、生起菩提心之量者,『修習次第初篇』中所說生起菩提心之量,在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中曾詳細說明。簡略言之,例如:有一極受母親慈愛的兒子墮火坑中,其母對於兒子身受苦逼,感到一刹那頃亦難忍受,極匆忙地救護兒子出離火坑一樣。修菩提心者,對於母等一切衆生被輪迴尤其是三惡趣中極難忍受的痛苦之所迫害,自己一剎那頃亦不能忍;因而為利一切眾生,希求迅速獲得正徧覺位的心真誠生起之時,即是生起菩提心之量云。」
乙三、說正見亦分為五:一、需要修習正見之原因。二、認識正見之軌則。三、指出對正見之片面理解。四、對正見全面觀察之量。五、應成宗正見之優勝處。
丙一、需要修習正見之原因者。「頌」曰:
不具通達實際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
「講錄」曰:「如果不具甚深真實之見,或不具通達實際勝義諦之慧,雖於出離心、菩提心等方法,任何努力修習,皆不成為我執的直接對治。因此,不能斷三有根本之我執。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僅有出離心及菩提心,亦只能在大乘資糧道以下,不能得彼以上之法。若是小乘亦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離心及菩提心二者任持之上,又具通達甚深正見者,則能獲得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亦是涅槃及一切種智之因。我們發願解脫一切衆生,若無一個解脫方法,亦是僅有善心而已。因此,首先必須獲得一個徹底解脫輪廻根本的甚深正見為要。又僅有深信業果的世間正見,對於解脫輪廻亦無作用,歸根到底就是需要通達無我的甚深正見了。」
丙二、認識正見之軌則者。「頌」曰:
見世出世一切法 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講錄」曰:「如果有人見到從色乃至一切種智的一切世、出世法,皆依自己的組合部分而有,在名言安立中,因果不虛;及通達執為自性有的所執境之實有,或自性有的事物本來無者即是佛陀所喜之道。我們在輪廻中流轉的根本是我執無明,為了斷此無明,須通達無我之慧。
分析無我之軌則,廣則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此處略談依緣起的因,了解深見之扼要者,謂一切法皆依安立所依(例如五蘊),及所安立(例如補特伽羅),而有之外,無一微塵之法是自性有。例如:『我』之一詞亦是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有,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以外,有自性的補特伽羅,完全非有。身心二者各自亦非實有。今於此處立一量曰:『世、出世一切法──前陳,皆非實執所執的自性有──後陳,是緣起故──因』。此亦由於『緣起』一語,既是說依他因緣而起,或者說依他因緣而生,則無自生之理。譬如寺中維那(主持念誦者)的委任,亦是於一具有維那條件的人,由寺中住持等委任他為維那後,才得維那之名。在未受委任之前,他縱具維那的條件,還不能成為維那,如果在未被委任以前,他就是維那,則他在母腹之中,就是一個維那了。及於從母腹產生時,就應說生了維那。事實上不是如此,而是依各種因緣而成維那。如果一切法,皆依各自的安立所依和合之上安立而有,不依安立所依而自然成立者完全没有。若謂如果一切法,皆依安立而有,那末於金上安立為銅,及於柱上安立為瓶可否?此亦不可。雖安立有,亦須具有安立所依之因素而安立的。因此,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互相成立的道理,是應成宗的不共優勝之處云。」
丙三、指出對正見的片面理解者。「頌」曰:
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講錄」曰:「如是修習,對於正見全面了解者,則緣起與性空二者,應該見為互相成立。然而古代有一些人,好像了解無自性義,而於建立緣起之理卻未了知一樣,對於現相緣起與空無自性二者,雖知其一面之義,然二者在一事物上則成相違。何時對從因生果不錯亂的緣起不虛,與一切法全無自性的性空遠離實執二者,見為彼此相違猶如冷熱,則該時於佛陀密意的究竟了義,尚未正確了知。」
全文收錄於 第 3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