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 永照心房

如願法師談師長建教利生潔白初衷

「追隨老和尚是這一生最大的榮幸也是幸福,老和尚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我們,從他自己的修學,或講說的內容,或甚至是到他最後的弘法,其實都是為了利益有情,包含現在的我們。」在開始回顧老和尚的弘法歷程前,如願法師分享了老和尚自始至終都只為「利他」的情懷。

從自修到組建僧團,培育年輕僧眾

在 1987 年以前,老和尚皆以自修為主,除了致力於《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學習,也到美國接觸更多不同佛教法門的觀點,寬廣了他的視野,也奠基深厚的佛學素養,並在 1988 年回到台灣後開始對外弘揚《廣論》,並籌組僧團,與法人事業。

老和尚知道,佛法二寶,賴僧弘傳,所以佛法弘揚一定要有僧眾,遂於 1991 年四月正式成立福智僧團。而僧團要長期發展,就需要培育年輕的僧眾。現在各寺院常看到僧侶年齡老化的趨勢,年輕僧眾非常少,甚至找不到,老和尚在二十幾年前就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又在 1994 年九月成立鳳山寺沙彌預科班,於 1995 年成立大專廣論班,同步培育大專青年僧眾,招收三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出家。

如願法師說:「像是末學與如亨法師、如得法師、如俊法師等,都是師父於二十幾年前收攝的弟子,在那時候師父就有這樣的眼光。」

如願法師談師長建教利生潔白初衷2018日常老和尚斯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創建法人事業,重視心靈提升

整個佛法的弘揚,除了僧眾以外,還更重視俗眾的外護,老和尚相信學習佛法,能讓人的身心靈品質都獲得提升。除了身體要健康,心靈要提升,也要有良好的外在環境,於是創建了法人事業,讓俗眾更容易提升生命品質。

1995 年五月正式成立了福智佛教基金會,後又陸續成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里仁事業等,讓生產、銷售、消費三者一體,彼此誠信互助。也為了人才培育的永續經營,在 2000 年創辦福智教育園區,建立以心靈為主的教育基地。

其實老和尚的想法很寬廣,除了現已成立的小學、中學、高中外,他也想把大學蓋起來,但是因緣不具足,現在還在努力之中。而在年輕學子的教育養成之外,老和尚也致力於終身教育,希望成年人不管幾歲,都能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弘揚經律論,與漢地文化接軌

在弘法的歷程中,老和尚特別希望大家的學習能完整且全面,而不是深入一門或斷章取義,所以老和尚相當重視完整的教法,理論與證量的學習都很重要。如願法師分享,以前他們剛進鳳山寺時,花很多時間背誦經文,「因為經論的學習,理論的高度不夠,行持就沒有辦法到位。」所以老和尚特別開示佛法經律論的內涵,譬如他常提到《般若經》、《法華經》、《南山律在家備覽》、《廣論》等。

老和尚也清楚在一個地方要弘揚佛法,需要跟當地的生活文化結合,才能讓更多有情容易接受佛法。因此老和尚就結合儒家文化,開示其經典如《論語》、《孝經》、《弟子規》、《三字經》等,將儒家文化做為十善業的沃土與基礎,然後往上深入佛法。

「傳統文化、自己的文化,要把它保留下來。」老和尚曾這樣策勉弟子,尤其儒家文化中的孝悌精神,更是日後深入佛法的一個重要基礎。老和尚曾舉例,如果在家裡不聽父母的話,然後到學校也不聽老師的話,那以後遇到了佛也就不會聽佛的話。所以孝悌的精神真的很重要,可以說孝悌跟佛法裡面的依師,體質上是相係屬的,所以老和尚因應漢地文化,開示了儒家思想,讓大家在佛法的道路能接續上去。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福智僧團法師們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福智僧團法師們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福智僧團法師們

科學角度弘法,善巧度化眾生

在現代思潮中,大部分的思考以科學為主,大多數人相信科學不相信佛法,所以老和尚也善巧介紹了《新世紀飲食》、《前世今生》、《生命不死》、《死亡奇蹟預言》、《我見過的靈界》,還有《死亡九分鐘》等書籍,用這些科學的角度引導無限生命,以及業果的概念,讓很多相信科學的人,發現原來佛法也是科學。也讓根器、佛法信心不夠的人,透過科學基礎邁向佛法。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觀功念恩,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有些人在學習佛法後遇到了困難,就是明明頭腦明白了,但是自己偏偏做不到,理論上學到了,可是沒辦法運用。因此老和尚善用「觀功念恩、善行點滴、代人著想」等觀念,讓學佛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受用佛法,改變生命。

觀功念恩,就是常常在起心動念中去發現他人的好處,將優點與缺點兩個分開,練習聚焦於他人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慢慢地在對境的時候,提持正知正念,在一無是處當中,仍能看見他人美好的一面,就是一種佛法的修為。

在善行點滴上,讓每一個人楷定了生命的方向,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作善行,從眼前看的善,到未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善。而代人著想,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我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產生許多矛盾甚至衝突,若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代人著想,就能減少這些矛盾與衝突。

研討會工作人員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研討會工作人員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研討會工作人員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之學者

最深刻的記憶

研討會尾聲,有人請問如願法師,出家二十年來對老和尚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法師笑著說,在他還沒有決志出家的時候,老和尚就已經為農家子弟的他償還了助學貸款。

法師當年受寵若驚,而老和尚彷彿對他的一切心知肚明,在法師開口前,就對他說:「你好好學習,以後可以利益很多人,這個錢你不用太擔心。」

老和尚在法師心中,就像一輪永不消失的溫暖明月。生病的時候、心力弱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只要把心靠向老和尚,向他祈求,再困難的事,都變得大吉大利。

日常老和尚示寂十三年後的今天,眾人齊聚探索「常敗將軍」留下的珍寶日常老和尚示寂十三年後的今天,眾人齊聚探索「常敗將軍」留下的珍寶

來源:《福智之聲》235 期 第 136 ~ 14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