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 推廣中心的啟建

◆園區 筱碧

臨時工坊讓義工無日曬雨淋之虞。

  慈心事業依師父「不忍眾生苦」的悲願而生,法人在推動有機農業不遺餘力,越做越感受到教育才是讓有機農業持續推動的力量,雖然北中南有幾個教育農場,供學員參訪體驗,但現有內涵仍不足以進一步成為有機農業的教育、實習農場。

  為此,配合福智村的構想,廣福處選擇福智麻園農場崙仔溪畔三號、四號共十三公頃的土地,籌建「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期能成為有機農友中長期培訓基地,亦可舉辦短期營隊活動,兼對學員、福友推廣有機農業。

  這個計畫自2006年開始進行軟硬體規劃,尋求土地開發計畫之協助,拜會雲林縣政府,互動之後,縣府相關人士很期待福智能夠協助雲林縣推動有機農業。土地使用的問題解決,接下來是用什麼內涵來使活水源源不絕,這就要先擬出原則與策略,方能體相具足,發揮利生度眾的功用。

  廣福處初步擬定推廣中心的實踐原則與策略,大致有下面五個重點:

  1. 慈心不殺:人與眾生和諧共處,體現眾生平等。所有行為,避免傷害眾生。生態區、景觀區重視自然演替,佐以人為營造環境,吸引並保護各種動植物來此棲息。

  2. 互助合作:招募義工,合力完成包括房舍、農路、水池、溝渠、植樹、農作生產作業等。藉由實踐體會慈心有機理念、人與人的和合增上。

  3. 回歸循環:運用現有堆肥活化土壤,師法自然的生生不息,實踐資源回收,讓資源循環再生。

  4. 節約能源:少用石化能源,或依賴石化能源生產的材料。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使用低耗能建築及低投入能源的農業生產、運輸、貯藏等方法。

  5. 養生健康: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示範身心靈整體健康,同時也可以當紓壓中心,提供同修釋放負能量。

 

綠色建築 環保惜福故事多

  目標訂定後,廣福處幹部蘇慕容、盧嘉東、林豐堯三位師兄於今年初進駐園區,開始在四號地實踐理念。除了試種五月稻,還要搭建一個讓義工可以遮陽、蔽雨、操作農事及休憩、交流的空間,權稱為「前進基地」。

  既然是教育農場,相關建築自然要求與環保、健康、經濟、互助、合作等理念結合,於是「綠色建築」便成為主要考量了。決定使用環保、惜福的綠色建築後,便多方尋覓打聽何處有要拆除的木造建築。

 

宜蘭木造廠拆遷

吊屋頂是一項大工程,大家也和合、順利完成了。

  2007年三月上旬,得知宜蘭冬山李勝雄先生有一間木造廠房要拆除。勘查評估後,覺得不論是規模、結構皆合適,木料狀況亦佳,便與屋主李先生協議購買,而拆解的工作由團體自行負責。

  3月30日晚,蘇慕容、盧嘉東師兄會同宜蘭甘銘源建築師在羅東教室對宜蘭同修舉辦一場說明會,之後兩周外聘專業人員進行木構架拆解;並發動大量義工,在接下來的兩個周末整理屋面板,拔釘、去油毛氈。解體的木料拆解之前先編號,以利日後重組的作業,打包後就近暫存李先生閒置的廠房內,待麻園農場請照及準備工作完成後,再運至推廣中心預定地。

  擔任東湖農管的張素敏師姐知道拆解的木工廠離她娘家很近,很高興的轉告家人,主動就近提供茶水等後援。3月31日,她隨甘銘源師兄去勘查現場,發現工廠四周長滿了芒草,怕其中藏有蟲蛇會傷到人。

  甘師兄雖想雇工清除,但因草太長,無法用機具處理,而人工割除的報價極高;最後決定4月7日由義工割草。豈料宜蘭同修來割草時,卻發現芒草已除了大半!原來是素敏師姐的父親發心為大家除草,大家知道後,溫暖點滴在心頭。

  原本和木工廠主人李先生約定,除了拆解木構之外,還要清除木工廠四周的雜物,到了現場才發現工廠旁被傾倒許多垃圾,量多又重,所以撥出不少人力來清除。垃圾比想像中來得多,部分和草根、樹根緊緊纏住,清除相當費力,其間還跑出一條龜殼花,幸好人蛇相安無事。有一位同修的先生十分熟練刀片式除草機的操作,加入這位生力軍,除草的工作十分迅速,中午不到都除好了,甚至還做好垃圾分類呢。

  李先生看到義工的做事心態,非常欣賞;當年他蓋這座木工廠,想要代代相傳,所以十分講究工法,沒想到木材工業已成夕陽工業,不得不歇業;現在能找到愛護木構架的人,他懷著嫁女兒的心情,歡歡喜喜把這批木構架送出去,還相約到園區來看看。

  拆宜蘭木構時,在美國經營一家電子公司,經常台灣、美國、日本飛來飛去的陳明泉師兄,為了投入推廣中心的啟建,好長一段時間不再做空中飛人。

  陳師兄的學習、觀察能力超好,又富實驗精神,因為曾和人合夥投資過房地產,經常有機會觀察怪手、起重機如何操作,很快的自己也能玩這些大機器,所以在拆解木構的「非周末」,雖然沒有什麼義工,他也能應工人的機,策勵他們造善業、積功德,發揮了「工頭」的功能。

  能參與推廣中心的啟建,加入自己的理想與經驗,陳明泉樂此不疲。事實上,他是很環保又很懂得生活的人,幾年前他還沒學佛,就曾在美國的後院,親手用寶特瓶做成一間淋浴的空間,晚上加上燈光的照射,非常浪漫,加上他的風趣慷慨,朋友很愛來這裡聚會;這間淋浴空間在美國DIY比賽中還得名、出過鋒頭。

  當蘇慕容邀他一起打造一個「一流的農場」,他轉而請教賴錫源學長:「什麼叫做一流?」學長說「動機一流、想法一流、用心一流、作法一流」,在了解這個內涵之後,他更加投入這個共業,覺得能在無限生命中為師父、為團體親手打造這些建築物,讓眾生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理想,是很值得的事。

 

嘉義耕讀園拆遷

  耕讀園張文瑲聽說有機推廣中心要蓋綠色建築,立即表明正欲結束嘉義耕讀園的營業,非常願意捐出曲廊、亭台、水榭、大門等木構建築及造景植栽。張師兄說,這些建材都是依蘇州古建築訂做,整座木料包括卡楯、斗拱等運到台灣來組裝。

  蘇慕容師兄除了商請園區硬體及農友大力支援,還邀請雲嘉分苑、嘉義、彰化、台南支苑一起來共襄盛舉,6月27日早上十點各區代表在拆遷現址開籌備會議,討論拆遷的次第及招募義工事宜。

  拆遷這樣一大片雕樑畫棟,比拆宜蘭的木工廠複雜許多,需要徵召團體中有工程專業的同修。禪僧法師得知地租一個月十萬多,決定速戰速決,隨即調度根本道場及鳳山寺的種子義工來護持。拆屋瓦的同修從屋子前後兵分兩路,不分男女,從鷹架爬上屋頂,不少人第一次爬那麼高,把屋瓦從屋頂接龍傳到卡車上的籃子裡。屋頂沒有樹蔭,烈日下大汗淋漓,大家不忘互相提醒要喝水以防中暑。

  屋瓦拆完了,女眾紛紛在室內拔除木板上的釘子,接龍上下貨,隨喜屋頂上大力具足的男眾,頂著烈日一直做。如此盡心盡力,幾天下來,工作進度毫無延誤。7月10日木構完成拆遷,蔡榮德師兄多次參與這種看似不可能的工作,輕描淡寫地用一句話形容:「佛菩薩的事業,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拆了屋頂,換拆木構,拆解之前每根樑柱要做好標記,相關位置要先量好、繪圖,接著一根根樑柱拆解下來,斗拱打包,整批存放到倉庫裡,等到建地整理好後再組合;如果有一個零件放錯或遺失,整組可能就無法組裝。張建華師兄就是這個負責繪圖、貼標記的人,幾天下來只見他爬上爬下,量一量、寫一寫、貼一貼。這些圖是日後重組的依據,他把它們看得像寶貝似的。

  8日午後他正在迴廊工作,一陣風把他手上的四張紙吹落到三米下滿是青苔的水池裡,說時遲那時快,他縱身入池,撈出濕淋淋的圖。看到這一幕的同修,一面隨喜他的勇悍;一面感恩三寶加持,讓他毫髮未傷。

  還有一個勇施精進的張文瑲師兄,他從第一天就在耕讀園積極參與拆遷工作,即使腳踝扭到、腳底被刺傷,還是沒有退怯,連做九天。這間耕讀園花了半年才蓋好,照說要停業拆遷,一般人一定會萬分不捨。但是他感謝推廣中心收下這些可用的資材,減少他浪費好東西的罪業。

  原本鋼構的兩間預計拆完木造後,讓人家來拆RC,以鋼構抵工資,沒想到法師選中這兩間鋼構要移到僧團搭廚房與餐廳,張師兄很隨喜自己有這樣供養的機會。張太太楊玲琴師姐利用周末也在義工的行列,別看她拉二胡的那雙手,拿起工具拆卸天花板,做得比男眾還快。這對夫妻怎能如此豁達?楊玲琴歸功於師長功德,她說:「如果沒有跟師父學《廣論》,現在一定煩煩惱惱,哪能歡歡喜喜地積後世的資糧?」

  誠如師父所說,走大乘這條路,需要一群人,各自就自己的緣起,扮演恰如其分的腳色。整件事情的成辦,每個人都有一份功德!推廣中心方興未艾,亟待大家心業力的匯聚,讓我們一起祝福它,使它美夢成真。

耕讀園拆遷,鯉魚搬家嘍! 拆完屋瓦,用接力方式傳下去。 耕讀園董事長張文瑲師兄積極參加拆遷工作。

福智之聲第1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