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有機生命之光

◆台北 參仁

  有機農友在農場辛苦地經營,多年來經歷農耕種種困難,憑藉著對三寶的信心與對師父的感恩,開拓出農場生命的新契機,同時體會出一切的境界,都是要長養內心的慈悲心,與萬物共存共榮,漸漸地從農耕中散發慈心。農友們還善巧地引導家人學習廣論,成為有機栽培的最佳助緣,欣喜在無限生命中與師長接上線,攜手一起邁向菩提大道。

 

菇場廣論研討班──童月桂

童月桂(左三)與家人。

  位於台南縣仁德鄉的「虎山菇場」,周邊繞有翠綠的樹蔭、自家種植的有機蔬菜,涼風陣陣,蟲鳴鳥叫,好不愜意。環繞其中的菇場外表是間不甚起眼的房舍,裡頭卻藏有諸佛菩薩的金銀寶山。

  虎山菇場的主要發起者童月桂師姐說,成立菇場的緣起是由於某次她參觀國際食品展,對在歐洲被奉為上等食材的紫丁香蘑菇大為驚豔。後來聽到弟弟說菇類的口感與料理可以取代肉類,營養價值豐富,能讓許多有心改變飲食習慣的人有個轉變的起點外,也想到每個人若能少吃一公斤肉,就能減少三十六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愛地球,何樂而不為?有了這番見解後,她邀約三個弟弟(童鏡德、童鏡清、童鏡榮)在各自的事業之外,共同經營菇場。

  接觸了師父與廣論後,「出產有機菇」成了童師姐打造菇場的一大心願。但她的理想並非僅止於此,而更宏大。「我希望家人、朋友都能因為這座菇場而回到師長身邊!」在台南支苑的許可與支持下,她廣招親朋好友、鄰人眷屬,待人數齊了,虎山菇場的廣論班便正式啟動。在她的大力推動之下,不只是母親、三個弟弟、三位弟媳婦,甚至連三位弟媳婦的母親、童師姐的堂姐以及鄰居,都成為菇場廣論班的一員。「我很隨喜母親的發心,因為她加入的理由是如果她來了,那麼兒子們參加的機率才會大!」

  自二○○九年春季開始,這座菇場凝聚了童師姐全家人的心業力,坪數不大的辦公室,白天處理菇場事務,晚上搖身一變成為廣論研討班。童師姐歡喜說道:「為了提高大家的出席率,菇場平均一、兩個月就會舉辦一次廣供,累積資糧!」持續學習廣論,成為童師姐努力經營菇場的一大動力,她甚至覺得這樣的經營已成了引導家人學習廣論上最殊勝的善巧方便。

  在最初推廣紫丁香蘑菇場的介紹手冊上,童師姐如是寫道:「希望所有吃到菇的人,都能增長慈悲與智慧,並和大乘佛法接上線。」因為這家菇場,家人因此有機會能夠聽聞宗大師教法、在無限生命中與師長接上線,這是童月桂師姐覺得最重要、最值得的地方。

 

綠色大地新未來──方志標

  「如果你有一塊農地,你會種什麼?」大多數人可能會種蔬菜或水果等,若是銷路欠佳或是盛產,至少自己還可以食用或是製成加工產品。然而,位在嘉義中埔的「香積苑有機農場」主人方志標師兄,在經營農場之餘,還在山坡地種樹造林,為大環境、為下一代,傳承美好的生活。

  剛開始有機耕作時,方志標師兄並未獲得家人的支持,親友甚至還勸他不要種有機。學習廣論以後,知道這是一條正確的路,雖然一個人默默地做有點孤單,但他還是堅持下來。

  方志標師兄回憶兒時,與家人一起葷食還覺得美味可口。接觸佛法以後,當他聽到佛菩薩捨頭目腦髓都要救渡眾生,深深地感動著,漸漸地內心生起一股「不忍吃眾生肉的心」,就從飲食習慣開始轉變,只是當時並沒把握能否做到。不料,隔了一陣子就忘記了,可是,夜深人靜自我反省時,想到自己的發願而深深地懺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懺悔,幾年後才把宿世的習慣改變過來。原來,改變一個習慣,要經歷這麼長的時間,即使如此他對自己有了信心,因為跨出了改變的第一步。素食以後,他開始體會這是佛的功德,尤其學習健康飲食的觀念以後,更了解素食,不僅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對整個大環境都有好處。

  早期,家中以慣行農法栽種柑橘,久而久之,方志標師兄心想:「噴農藥豈不是會傷害很多生命嗎?」這與所學的佛法相違,可是不噴農藥可能就沒有收成,要如何抉擇呢?其實,早期也沒有農藥、化肥,依然有農業,所以他想效仿早期的不噴農藥的做法,即使當時沒有聽過「有機」這名詞,為了慈心、護生不殺而做有機也願意嘗試。抉擇有機耕種以後,就是要走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

  家鄉的山坡地,大多種植檳榔,因為檳榔最賺錢。後來方志標師兄得知種植檳榔對健康、環境都不好,這樣的造業當然不好,而且一種就幾十年,所以建議父親在山坡地種樹造林,不要再種檳榔了。一旦開始造林,即代表沒有收入而且還要花時間照顧,慶幸父親能接受造林的建議。

  造林18年來,父親感覺內心很充實,而且他也鼓勵親友種樹,因為種樹以後就會體會其中的好處。雖然樹種的過程很辛苦,但是從開花結果,落在地上的小樹苗又再生根茁壯,在方志標師兄的眼中,看到樹林生生不息的歡喜與生命力,也在一片森林中,體會佛法的內涵,生命開始有了轉變。徜徉在山林間,他的內心盈滿喜悅。

 

有機實踐在眼前──陳文富

  推廣有機農業,慈心義工常常宣導有機栽培要適地適種,為了要防止病蟲害,不能種植單一作物,最好要間作、混作,種多樣的蔬菜等,才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理論是如此,但實際上做起來卻非易事。位在花蓮的「明淳有機農場」,主人陳文富師兄在汗水與淚水交織下,一步一腳印地將理念化為實踐,心間踏實而快樂。

  陳文富師兄回想當初做有機與學習廣論是在同一時間,慶幸有機會將慈心理念落實在農耕中。初種玉米時,才冒出的嫩芽就被螞蟻、環頸雉、野鴿子等吃得清潔溜溜,絲毫不留情。他想到師父曾說,牠想要什麼,就給牠什麼。於是他買了一些玉米粒,撒下去給蟲吃,起初這個善行還照著劇本演出,豈知,聞風而來的麻雀,攻城掠地掃蕩玉米粒,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只要讓菜長出來就好」這樣的想法,讓陳文富師兄一看到蟲或是鳥,就想找防治資材來對付牠。然而,從經驗中他發現,不是光靠這樣就可以做有機,就有好的收成,其實,還要向農業技術改良場的人,或是有經驗的人一起探討。漸漸地,他感覺到人類和這些昆蟲可以共存共榮,若一味地只想趕盡殺絕與牠們對立,這樣永遠沒完沒了。於是,就讓昆蟲、麻雀大快朵頤,「要吃多少,就給多少吧!」

  二○○九年,陳文富師兄種植一批玉米,還沒成熟老鼠就開始品嘗,到了採收季節僅剩兩成。他想到這是自己的業,認了吧!以前,老鼠吃玉米時,他曾用「心」跟老鼠商量:「這是要供養的玉米,請你吃完一棵再換一棵。」有時真的很靈驗,老鼠竟然很聽話,但也有失靈的時候,怎麼溝通都無效。仔細觀察後他才發現,老鼠在繁殖期間食量大增,為了照顧下一代,牠當然不聽話,與鼠「溝通」原來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有情,而非一定能達到效果。他不用毒餌、殺蟲劑來防治老鼠、昆蟲等,用玉米布施有情,希望牠的下一生能來護持農場,進而得到佛菩薩、師父的慈悲攝受。

  陳文富師兄不只在自己的農場努力,也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去幫助更多的農友,為這片大地努力經營,擔負著點燈的工作與使命。雖然田間的工作很忙碌,但因實踐有機耕耘,饒益了眾生,自己的生命也得以成長,自利又利他。

福智之聲第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