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願文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造願文之意有二,一願正法普揚、二願自己值遇。

本文的標題是: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

  原文還有「攝持悲心與作皈依」數字,譯為漢文,因嫌冗長,故爾從略。法王,是於法自在之義。三界法王是「於三界中為法王」或「三界的法王」的意思。聖教,謂從依止善知識,乃至密宗一一支分圓滿,數量體相不缺的教法。願就是發願。發願與迴向,常常相提並論,有可以迴向的功德善根,發願就叫迴向。沒有可以迴向的就只是發願,發願義廣,可攝迴向。願,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欲心所。如人懇切發願,必蒙大師隨攝救護。

頌文大科分二段,初段一頌,請加持所願速速成滿。

    靜猛曼殊諸佛父 善慧父子傳承師
    願皆發起大悲力 令我眾願速圓滿

  上二句是所對境,下二句正求加持。諸佛唯一父,是靜猛文殊。靜是寂靜文雅之意,如五字真言的黃文殊和白文殊,都是慈祥的菩薩身,猛是忿怒可怖之意,如大威德紅文殊、黑文殊,都是忿怒威猛的相。父,是譬喻,三世諸佛,皆從文殊生,《入中論》引經言,三世諸佛發心時,皆由文殊勸導,修行時由文殊勸請,成佛時,也是文殊作善知識,令無上菩提圓滿。故言諸佛從文殊生也。那禮答大威德頌云:無二不共周遍身,一切等住諸佛父。「等」謂大悲心平等饒益,令眾生皆入佛法,平等教授,令其修行,成熟解脫。如《寶積經》、《文殊莊嚴國土經》所說。

  「善慧父子」謂宗喀巴大師及甲操傑、克珠杰二大弟子。「傳承師」謂自宗喀巴大師至頗邦喀大師中間傳承諸佛。發願值遇宗喀巴大師教法,卻歸敬文殊,有兩種原因:第一,文殊的教就是宗喀巴的教,第二,大師以文殊為本尊為師長為護法(當己卻甲,是文殊化身。)而修行成就,後世弟子,要修行成佛,也應依止文殊。文殊是著名的智慧菩薩,(菩薩本來都具足悲智等一切功德,平等平等,但因發心不同,所以各有特別增上的功德。)要通達勝義,斷障成佛,必須隨文殊學。更進一步說,大師就是文殊。上說大師是修文殊的,是共通現相,不了義的說法。實際了義的說,大師就是文殊示現,來住持正法的《文殊根本大教王經》說,釋迦佛為文殊授記云,我涅槃後,汝示現凡夫身,在雪山中極善寺,作利益眾生事。菩提廣論皈敬頌,也讚歎文殊化現無量身,宏揚正法,佛涅槃後,文殊菩薩,或作國王,或作比丘,以種種方便,令正法久住,此擔荷從未放棄。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西藏佛法,有無知邪分別猶豫等垢染,大師刷而清之。西藏,即所謂雪山,極喜寺即嘎登寺,與經中授記的,完全相同。所以大師即是文殊。

  大師的傳承有三派,一派傳克珠杰,一派傳慧師子,一派傳曼殊室利海。又有三種傳,一講傳,是講學的;二修傳,是修行的;三弟子傳,是傳弟子。後二句求加持,願宗喀巴以下的傳承師,以大悲力,令我從今乃至成佛,一切生中,皆得值遇菩提道的教法。

以下正發願,初一頌總標。

    願我一切生世中 終不墮落無暇處
    恆受大乘四輪身 值遇善慧勝者教

  《親友書》所說的八無暇,非人的有四類,三惡趣與長壽天。人中有四種,(一)生在無佛法的邊地。(二)生在過去佛法已滅,未來佛法未出世的時候。(三)六根不具,癡狂顛倒,都不能聞法。最後一個無暇是(四)邪見,如像順世外道,不許有比量,(因為比量是人為的緣故)只許有眼根現量。主張凡是有的,必定可以現見,三世不可現見,便以為沒有三世。現見作惡的人,反享大富長壽,便以為沒有因果。這樣的人,就聞了佛法,也不能接受。所以是無暇。此外,最可怕的,各人還有一個第九無暇,是不共的。八無暇都離脫了,各人各各有家裡牽纏,事業營擾,吃飯的時間、睡覺的時間,也不暇聞法,一樣事沒有了,又要打牌,看電影,怎樣才得有暇呢?所以尤其應當努力擺脫的是第九無暇。

  無暇都離了,就應有長久計劃,願恆受大乘四輪身。大乘四輪是,一、生隨順處,有佛法處。二、遇善知識,德相具足。三、有聞思修善願。四、盡力積二資糧。此四法是運菩薩至佛地的輪,叫做四輪。要得如是的身,必須發願。釋迦佛三輪無量功德,皆由發願所成,如《本生經》廣說。諸大弟子,也是如此。舍利弗往昔是婆羅門女,他的兄長證了獨覺,他把刀子、錐子、針,去供養他的兄長,發願將來得鋒利的智慧,如刀錐等,所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也是在迦葉佛會上發願來的。因為願的體,就是欲心,欲心牽引,能支配一切業力,業如馬,願如銜勒;業如汽車,願如輪盤,業力願力都具備了,決定感果。如將種子下在土中,日光水分夠了,叫他不要生芽,是不可能的。

    顯密經論意無違 皆是一人所應修
    圓滿無誤勝教授 願遇善慧勝者教

  顯密教大小乘的經論,好像有相違的地方,實際並不相違,而且是互相助成的。一切經所說的法,都是對治眾生過患的,有的是根本,有的是支分。所有的道,都是一個人應修的,機未熟時,應修淺的,機已熟時,應修深的,沒有一種經、一種法是可以捨棄的。宗喀巴大師,知道一切經論不違,第一,知道各各所對的機深淺不同;第二,更進一步知道是自己一人所需要的,都能利用到修行上,由此產生出來的支分圓滿,無有缺誤的教授,願自己生生世世值遇。

    由無垢理所抉擇 無量教中境行果
    贍部六嚴二勝規 願遇善慧勝者教

  所謂無量教,可以分為四大部,《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有部說三世法皆是實有,《經部》說唯現在實有,《唯識》說外境一切非有,唯內心阿賴耶實有,均與《中觀》不合。《中觀》說一切法皆非實有。此四派都有聖教的根據,按三轉法輪來說,初轉法輪在鹿野苑,說四諦。二轉法輪在靈鷲山,說《般若》。三轉法輪在廣嚴城,說《解深密經》等。初轉說諸法實有生滅,有苦可知,有集可斷。二轉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清淨,自性涅槃。三轉說諸法一半空一半不空,亦有亦無。這三種不同的說法,如是三人說,可以說是各有主張,既是佛一人所說,何故不同呢?《中觀》根據《般若》,說諸法惟由名字假立,真實義品又不許諸法唯名假立,是甚麼緣故呢?因為對不同的根器,不能只說一種法,治一切病,不能只開一藥方,這就是佛三轉法輪的究竟密意。《中論》亦說:不善達空,反成自害。如不善咒,而捉毒蛇。有大智慧的人,觀察空性,可以斷障成佛。沒有智慧的人,聽說自性沒有,便撥無因果,無惡不作,以信因果為拘泥執著,以放蕩不檢為解脫,就要為空所害。對這類的機,是不能就與他說諸法性空的。初轉法輪,是對初機眾生,以為有我,才有業果,所以說五蘊假合的我沒有,只有五蘊,以法執換去他的我執。三轉法輪,是對一類根稍鈍的眾生,佛恐怕他們墮入惡取空。對於二轉法輪,前已作一個注解。提婆菩薩也說,如小兒讀書,要先學字母,由淺入深,佛教眾生亦如是。要成佛須以大悲為體,達諸法空。但是未達諸法無自性之前,應先令通達二取無自性,再前應先通達經部所達的空,再前《俱舍》(論)更應先通達。所以四個宗派不過是一個階梯,前後銜接,並不是分立的。正理,如《唯識》所說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如長短大小,都是觀待安立的。觀待多部分的集合,觀待多種因緣的會遇,始有諸法,也便是諸法的緣起道理。(二)作用道理,如以有生果之作用,安立為因等。(三)法爾道理,如水的濕,火的熱,是世俗的法爾道理。緣起故空,是勝義的法爾道理。(四)證成道理,依現量、比量、聖教量來證明成立,如以剎那滅證無常,或以所性故,證聲無常等。先依止善知識廣大聽聞正法,後依此四種道理,如理思惟抉擇,宗喀巴的聖教,乃由此而成。

  所謂境行果,境,指真俗二諦;行,謂方便智慧;果,謂色身法身。各論師所說境行果,各各不同。四部中,重要的有八位論師,明中觀的龍猛、提婆,明唯識的無著、世親,明經部義的陳那、法稱,明婆沙的世親,俱舍功德光、釋迦光。此諸論師所說境行果,各各不同。一、境,謂二諦,有部的二諦,以摧壞分析之後,名字觀念不存在的為世俗,名字觀念存在的為勝義。經部以有為有作用有自相的為勝義,共相為世俗。唯識以徧計所執和依他起為世俗,圓成實為勝義,中觀以瓶衣等名言識所緣為世俗,通達真實慧所顯諸法空無自性,為勝義。二、行,謂成熟與解脫,直接斷煩惱,間接證果的方便。小乘二部,都依觀四諦十六行相來斷煩惱,惟關於空無我的行相,《俱舍》粗,《經部》細,是其不同。唯識的空是空異體的二取,以通達二取空的智慧,為能斷二障的對治道。《中觀》以為以上三部的道,只能伏煩惱。要通達自性空的智慧,才能夠斷盡習氣。三、果,小乘的果,便是聲聞的四果。佛的法身,謂通達四諦而證的涅槃,色身,謂丈六老比丘身,體是有漏。《經部》則以擇滅無為為法身,《大乘唯識》以圓成實性為法身,成佛的色身是摩醯首羅天王身的報身和百千萬億的化身,《中觀》以斷二障的空慧為法身,色身也分報身和化身。這是各部所說境行果的不同。

  莊嚴南洲的,就是上面所說的八大論師,有大智大德,天人歡喜,故曰莊嚴。二勝,謂功德光,釋迦光。規,即上八論師教義也,亦即二大車軌。大車,是能開闢教義的意思。

    見行更互為助伴 智者不狂戒不癡
    樂作聖教眾生事 願遇善慧勝者教

  一般人或見高而昧因果,或謹慎畏因果而無慧。所謂見者,是離二邊的中觀也。所謂行者,謂如佛所教而奉行。有戒無見,而起實執,亦是壞戒。因為通達一切法無自性,更知道緣起因果不錯謬。因為信因果,如法修行,才能通達空性。見行是互相助成的。狂,是將戒行不當一回事,癡,是不達教義而起的沾滯。遠離這兩種過失,專為住持佛法,利益眾生,這樣的人,要宗喀巴的教法住世,才能出生。

  中觀見是遠離斷常二邊的。甚麼叫常邊斷邊呢?有些人說,執有是常邊,執無是斷邊,這話太籠統。以無為有的增益,才是常邊,以有為無的損減,才是斷邊。各宗派所說有無的界限很複雜,不能詳講,只簡單說中觀有無的界限,《中觀》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惟由名言安立,若執一法稍有少許自性,不是由名言安立的,便是微細實執。但是緣起不謬的因果是有的,若不善學空,撥無因果,便是斷見。就《中觀》立場言,《唯識》以下,都不免常見,亦不免斷見。稍有實執,便墮生死,撥無因果,便墮惡趣,故謂之邊,有的,如法了知他是有,而不起實執,沒有的,不去增益,便是正見。一般人中,十有八人是住常見的。若學一點中觀,觀察水土人工和合之有瓶子,便說瓶子是空,參到豁然大悟之時,恰是墮到斷見裏去。還有一類人說佛說因果等法,是假說的,也是比較不徹底的斷見。要通達諸法無一毫自性,而因果不謬,二者不惟互不相妨,且互相成立,才是中觀的正見。龍樹法界讚說,通達空性,又能如法修行的人,最為甚奇希有,從前西藏有個譯師,名達倉洛雜瓦,曾經造論說大師中觀見,有十八過患,後來覺悟了,又造頌來讚揚大師,內中有一條說,藏人或唯有見或唯有行,見行兼具,只有宗喀巴大師一人。以前的敵者,尚如此讚揚,可見大師確有如是功德了。

    顯密深義圓無誤 曼殊教水所潤澤
    速疾能得雙運位 願遇善慧勝者教

  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每天至少從文殊得一頌的教授,所以大師的教法,特別殊勝。雙運,謂佛果位,光明與幻身的雙運,或二諦的雙運。密教在印度,如龍樹、月稱,都有著作,如《集密五次第心要論》和《集密經光明燈論》是。速疾的原文,是速疾之速疾,言顯密比較,密為速疾,密中對下三部比較,無上瑜伽為速疾,無上瑜伽中,又以依大師的教法修行為速疾,所以是速疾中的速疾。顯教發心至成佛,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下三部密,發心入密,能修長壽法,延壽久住,一生可以成佛,不經無量生死。《蘇悉地經》、《妙臂請問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皆如是說。若於凡夫壽量中能圓滿菩提的,惟有無上瑜伽。但薩迦派,噶居派的無上瑜伽,都是如此,不但格魯巴。宗喀巴大師教不共的,是加上文殊菩薩的教授,十二年中,便可作圓滿,再加上不共特殊的教授,也有更快的,真是殊勝中的殊勝。

    聞思修三不分離 多聞即知為教授
    修心要義符正量 願遇善慧勝者教

  有些人只求多聞,有些人只看書寫作,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人也不聽講,也不看書,只是盲修瞎練,這都是不對的。應當知道,所聞的法,即是修行的心要,聞法即起行。有人想,學法時不應修,修時不應學,把學修視為互相妨礙的,把聞思修劃成三個階段,應當知道,修是聞的目的,為修行故求多聞,三者本來是同時的。有人想,修行為成佛,成佛要無分別,一切教理的聽聞和思惟,都是分別,所以不應有。修的時候,不依聞思,修不作意,修睡眠,修空空洞洞。他所修的,正觀定慧都說不上,四禪八定的名相,他都不知道,修甚麼呢?有人以不正當的理由,成立不思惟,就是空,以為依此就可成佛。對於所修的事,修行的方法,沒有正思惟的抉擇,沒有決定認識,自己去打妄想,求徹悟,真是危險極了。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是四個必經的階段。如果不經聞、思,就去修行,想成就,可以說與一個瞎子去守株待兔差不多。修必先思,思必先聞,《瑜伽》、《集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都是如此說,《俱舍論》也說,要先善住於戒,依止善知識,從聞思修趣入,《菩提道次第》引《阿含經》說:「多聞知諸法,多聞能遮惡,多聞捨無義,多聞證涅槃。」所以修行必先多聞。但是若以了解為足,也是很大的錯誤。聽聞只能引生如理分別心,「啊,師父這樣說。」自己沒有判斷力,對於事理,只知大概如此,如此不求甚解的聽了就完了,如像學生住學校,目的只在得文憑,學問再不去理會,那裏說得上修證呢?聽聞後,還要以無垢的正理去抉擇成立,如說諸行無常,因為諸行是剎那生滅的,所以一定是無常,能用自心去推定,並且見到若說是常,便有如此如此的過失。能遮止相違而用正理成立的比量智,便是思慧。雖知而未證,仍須修習,方能親證。如空理,如空理聞說之後,如理思惟,決定了知,並不是見道,要緣所知的境,修成止觀,才能斷煩惱。聞法之後,立即隨自己能力去修行,最為重要,能修到甚麼程度,儘可能的修去,如果要等所聞的統統能作到才修,就如要等一年的糧食有了才吃飯,是一樣會餓死的。

  要多聞才會如理思惟,要多思惟抉擇,才會修行,有學問的人修行,與無學問的人,大不相同。有學問的人,知道修行如何是錯,如何是不錯,所以一定有成就。懺罪也如此,多聞的人犯罪,能見罪,故恐懼懺悔,其罪輕,愚人犯罪,不見罪,不懺悔,故罪重。譬如大鵬,海水也淹不了,蚊子呢,唾沫就粘住了。多聞,要知道是修行的教授。不問是《入中論》、《瑜伽》、《俱舍》,所說的無常的道理,都可以拿到下士道來利用,所說生死過患的道理,都可以拿在中士道來利用。三藏十二部,都可以編入菩提道次第中,於一座上,都可以攝收起來修。修的時候,或見一切皆空,或現光明,或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沒有了,或者似神通顯現,皆是錯誤境相。必須合乎正量,達到經論所說的甚麼階段,自己知道,昏沉幻相,也能知道,才不致錯誤。

    無垢正理觀察修 能與專注相係屬
    他派所無最勝法 願遇善慧勝者教

  以前西藏的人,多以為專注才是修,觀察完全是分別,說是修都詫異。談到修行,便鑽在黑窟裏,連妄想都不會打一個。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如《解深密經》說的「如其所聞,作意思惟。」如《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六種力,四種作意,《現觀莊嚴論》和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二論,都說要思惟決斷,又再思惟,方是真的修。一般人以觀為修的障礙,是不知定慧差別的緣故。如修菩提道,從依止善知識,乃至發心,都是要觀的,修無常,並不是說「我要死,我要死。」就完了,必須依三根本、九個因相的道理去觀察。有的人又以為若照這樣修,菩提道就太長了,想走近路,立地成佛,那就是想找一個不圓滿,支分不具的道,只要安上一個好聽的名字,就認為是好教授。試問即使有高深的教授,我現在的程度,是否能得?立地成佛的教授,是十地菩薩用的,我要去學,就像小孩要學大人作事,無二無別。如果只圖高深,修金剛喻定最好了。一般人只想討便易,走近路,實際繞了圈子。因為與自己程度不合的高深法門,任如何修也不能生起的。易修成就是近道,難修成就是遠道,所以決不可厭煩,想便易。

    引勝寶心善方便 強遮現後諸欲境
    修出離心不共法 願遇善慧勝者教

  要成佛決不可少的是菩提心,試問自己有沒有?如沒有,果再高的教授,於我也無用。菩提心要修才能生起,要修起先要除去生起菩提心的障礙。障礙菩提心生起的,便是貪著現世與貪著世間的心。不修下士道,不能遮止貪著現世的心,不修中士道,不能遮止貪著世間的心。現前的樂境一點也放不下,生死大海看得比公園還好耍,自己都不想出離,那裡還想度人呢?所以中士道,下士道,都是引生上士道的方便。學了,就要修,否則學的法愈多,人愈奸詐,好像隨便說甚麼法我都知道,可是都不相干。西藏人製牛皮,都是塗一點酥油,便可鞣熟,可是包酥油的牛皮,就沒有辦法鞣熟,因為他已經給酥油浸透了。聽法的人聽久了,不能行,後來聽也懶得聽,就成了包酥油的牛皮了。其過在只有聽聞,沒有思惟,所以沒有正當認識。把佛法當做學生學的學科,如像大學教授一樣,去研究佛法,覺得我也許還比龍樹、無著說得更圓滿,那就糟了。要聽一百次,每一次聽的有不同,聞、思惟所生的力,也日日不同,才說得上聞思。聞思後,要繼以修證,使其在身心上生起,否則佛法只在書上,有一天,火把書燒了,你的佛法也跟著完了。修的次第,如《菩提道次第》的修法,一個修完,再修第二個,是所謂「下下引生上上」,因果的理如此。另外還套有別的修法,也可以全部都大概的修,內中偏重某一部分,一座之內也能全部修完,如此依下士、中士道,漸漸趣入上士道,是大師不共的教授。

  於所聞的理,思惟抉擇,是觀修。觀修圓滿就是推察得到結果,才專注修,就是修止。修止的境、修止的方法、修止的過患,都應知道。修止時,依九住心的次第而修,是專注修。得止之後,由止引觀,由觀再引止,止觀雙運,才是毘缽舍那。中間要不墮偏止偏觀的過患。元世祖時,有一個薩迦教第四代的祖師,他說:一般愚癡人修大手印,都是畜生因。因為大手印的名字,雖然充滿三界,要問他們甚麼是真空,甚麼是光明三摩地,連他自己也茫然,就是那樣渾渾沌沌的住起修愚癡,怎不墮畜生呢?大手印如此,大圓滿也差不多。不通密宗的真義,招牌很高,仍不免落在昏沉的專注裏去。宗喀巴大師的教授,要於專注而離微細昏沉,觀察而離實相,是他派所無的最殊勝法。

    七重因果自他換 二種教授合併修
    發菩提心勝他派 願遇善慧勝者教

  大師的發菩提心不共教授,為尼馬瓦、薩迦瓦、噶舉巴,所無。引生菩提心,先要遮止現前五欲,已如上說,《三心要論》說,遮止現世貪著,應思惟無常。大圓滿前方便四大科中,亦有無常,薩迦瓦的道果和噶舉巴的大手印,也說內外情器世間的無常,可是都比較粗。《菩提道次第》的無常,有三根本,每一根本各有三因相,每一因相,各有無量經論成立,最後才得三決定,任其現世環境如何圓滿,亦能生起無常。第二要觀生死過患,引生出離心。他派也說生死過患,但是只說到八苦就完了。宗喀巴大師的教法,更說有六苦三苦,並且對於行苦,特別說得徹底。所以在由出離心引生菩提心的教中,也特為殊勝。說到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教授,凡是未受過嘎當派影響的宗派,都只以四無量心引生菩提心。宗喀巴大師的教,是集一切發菩提心教授之大成。有由月稱、尊札果米傳來的七重因果修法,有由靜天菩薩傳來的自他換修法。金洲大師兼有二種修法,阿底峽尊者,親近金洲大師十二年,得到心傳,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的傳授,這些修法,在《菩提道次第》,有顯明的指示,馬扯裏面,還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下士道、中士道修法,觀世間如火宅,觀眾生與自己同一痛苦,為拔眾生苦故,引生菩提心,即入上士道,發菩提心的次第,一修捨心—平等心。若無平等心,對於眾生,偏愛一部分,放棄一部分,縱有慈悲心,也只慈悲一類眾生,所以應先修起平等徧緣無貪瞋的心。要利益眾生,應先修悅意慈心,覺得眾生很可愛樂,如像父母對子女作利益,主要的理由,就是覺得子女很可愛,生起悅意的心,要先知道,我對他們的好感、惡感,是因他對我作利益損害而生的。所以要修知母、念恩、報恩,知道他人對我所作利益,每一件事皆應酬報,何況母親的恩,無量無邊。所以先修知母念恩,便能引生報恩的心,怎樣去報恩呢?再觀察一切眾生,好樂厭苦,與自己相同,引起平等心。觀察利他的功德,與只知自利的過患,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後,眾生的利益放在前,一切眾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這就是修自他換了。依班禪大師的供養上師法,出息之時,想自己善根施與眾生,入息之時,想眾生的苦攝歸自己,這又是秘密的修法。消滅我執成功更快。更想度眾生的事,我要擔負起來,便是增上意樂。因度眾生故,想先成佛,就是菩提心。真實菩提心,都由先有假菩提心修成,不生勉強令生,久久就成自然了。如學生習字,是慢慢學會的,那有一個小孩下地就同王羲之一樣會寫字呢?大菩提心生起,佛果就在掌握中,三大阿僧祇劫不過一彈指,否則任修甚麼法,也與成佛無關的。

  以上所講,是菩提道次修行的一個總綱。《菩提道次第》,猶如一切佛法的庫藏,所學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在裏面。若沒有這樣好的法門,學多少佛法,也是茫無頭緒,毫無成功之望。有人嫌這種法門太迂緩,可是你跟著去行,走一步算一步,比亂撞,就快多了。所以假使我今天沒有修風脈、觀相、念咒,這一天未空過修,若未修《菩提道次第》,就是空過了。因為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才是修行的心要,才是道之正行,沒有這三種,就是修到一一毛孔都會轉大法輪也無益。有些人以為念咒才是正行,這些只是加行,就把他放棄了,實在是大錯誤。

    遠離昏沉三摩地 如正量教所宣說
    修無分別不共他 願遇善慧勝者教

  修定的過患,有昏沉掉舉二種,但是墮於昏沉的更多,因為墮在細昏沉中,實在是在沖磕睡,自己還以為在入定呢?斷除這些過失,如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都有善符正量的教授。現姑且只引《辨中邊論》所說,「遠離五過失,勤修八斷行。」來解釋。這種意思,在《瑜伽聲聞地》也有,可是瑜伽的文字非常古奧難懂。《菩提道次》廣略二種,都引有此文,並且引有其他經論。

  定的體,就是於善所緣,心一境性。遠離掉舉散亂,專一安住,遠離昏沉,有明了力。沉掉是定的障,帶著障礙修定,修三百年也不會成功的。定所緣的境,西藏有人以為修空就是修定,或是止觀雙運,實際並非如此。緣勝義諦為境,是否止觀是另一問題。修空有止有觀,不一定是止,修止也可緣世俗諦,不一定緣空。《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於十二部經多聞思惟,緣境心不散亂,引生身心輕安,即以此為三摩地所緣境相。《瑜伽師地論》有「周徧」、「善巧」、「淨行」、「淨惑」四種所緣,或緣內身,或緣外境,乃至緣白骨、風、脈、本尊,種子字或佛相,總之必有所緣,無所緣決不能生定心的。

  五過失是,一、懈怠,二、忘念,三、沉掉,四、不作行,五、作行。懈怠,是推到三十年、五十年後,再去閉關,或者說,等兒女長大了,才來修定。忘念,是把所緣的境忘掉了。掉有二種,一、掉舉,於可愛境,令心隨逐、貪一分攝。二、散亂,心不緣所應緣,趣向其他可不可愛的境,如緣佛修時,卻緣菩薩。二者都能障心安住。沉,有二種,一、昏沉,愚癡所攝,令心無堪能性,是有覆無記或不善。二、沉沒,散亂心所攝,可通善心。《集論》說,散亂心亦攝善心故,《瑜伽師地論》說,昏沉是沉沒之因。修次說,沉沒是於所緣境,心不明了,如人入暗,忽無所見,分粗中細三類,不明了為粗,雖不明了心尚清楚為中,明了清楚而無力為細。或分二類,粗,謂不明了,細,謂無力,其差別甚難體驗。起掉散時,應觀無常等可厭的境,以為對治。起昏沉時,應觀可欣境,以為對治。這樣修才是無分別止,是大師不共的教。有過患不對治,就是不作行。到毫無過患時,去作對治,反擾亂定力,是作行。

  八斷,謂信、欲、精進、輕安、正念、正知、作行、不作行。信等四種,是對治懈怠的。由信修定的功德勝利,引生欲修定的心,由欲心引生精進,由精進修定引生輕安,身心有堪能,就不再發生懈怠了。修定的功德很多。大小乘都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修道,見道,無學道。資糧道又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資糧道,要有定才能圓滿。資糧道以上的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在顯教中,未生止,不能生觀,不能親證真如。密教中生起次第未修成,不能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分粗細二品,未得止,生起次第細品不能圓滿,圓滿次第更不能入門,縱修了也不過薰習一點種子,粗分的生起次第,也要有離沉掉的心一境性,但不一定引生輕安。所以修定在顯密教中的地位都很重要。神通智慧無量不共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故應於定,發起真正應當希求的心。

  修定的資糧,是得定的因,也應說一說。《瑜伽聲聞地》說的:有自他圓滿善法欲等十三種。簡單的,要戒清淨、離五欲、遠喧雜,少欲知足、正知過患、能作對治、發起正當精進等。

  正念是對治忘念的,忘念是忘失教授。正念是要心緣觀境,剎那不忘,不僅想得起而已。若山南海北打妄想不是忘念,簡直是散亂了。正知,是於心不調馴,沉掉生時,能夠知道,就是住在正念中,同時抽出一分功能,觀察自己,要起沉掉,先就知道。若沒有正知,自己打了妄想,還不知道。正知是正對治不知沉掉的,作行,是於有沉掉時,發動對治行,正對治不作行。不作行,是已離沉掉修等捨,正對治作行。

  不作行於住心中,在第八住心以上的地位。九住心,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攝心向內,令住所緣,謂之內住。以思惟力,令心相續,謂之等住。掉散之時,能攝心還住所緣,謂之安住。用功既久,掉散力微,謂之近住。知定功德,能對治疲厭,謂之調伏。起與定不相應的煩惱能對治,謂寂靜。微細煩惱亦不起,謂之極寂靜。心能相續住於所緣,謂之專注一趣。不再作對治,自能正安住所緣,引生輕安,謂之等持。此正教授,極明顯也極正確。修定的人,應當依經論正教授去修,不可依自己心想盲修瞎練。

    億萬智者莫能測 如實見說甚深義
    離二邊見更無上 願遇善慧勝者教

  緣起性空甚深的道理,有的人儘管通達五明、證五神通、有八大成就,也不能見,不能說,諸大論師,誰能通達,誰不能通達,他們內心的契證,我們無從知道。只可就他們的著作來判別。依中觀的立場說,世親、陳那,也未必通達。能通達的,惟是龍樹、提婆、佛護、月稱、靜天、龍智、馬鳴數人。無著菩薩的著作《瑜伽師地論》、《集論》、《攝大乘論》屬於《唯識》,但是有一部分屬於中觀,如《寶性論疏》是。經中的授記,也說無著能將經論分為無數了不了義。所以無著應是通達空宗的。至於陳那、法稱、馨底巴(阿底峽之師)等,都不能算通達。《辨了不了義論》皈敬頌也說,縱是多聞達因明的人,也不能通達。如第四代薩迦班只達及俄洛登喜饒,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玄奘法師,善巧因明,亦說諸法非有非無,佛說一切皆空,應加觀察簡別。其說在西藏流行,以為究竟,乃屬於自續派。修證高的如噶舉派(馬巴洛雜瓦和米拉日巴的一派)第三代祖師打波那結,修俱生大手印,能神通變化,於中觀見也不能知不能說,蓮花生大士能見能說,他到西藏,藏王和二十四位重要大臣都皈依。可是他的教漸漸隱沒了。宗喀巴大師出世,從惹達瓦和《中觀》師子聽說非有非無的道理,不能肯定,自己多多懺罪集福感得文殊、龍樹、提婆現身教授,才造《緣起贊》、《辨了義不了義論》、《菩提道次第》、《入中論註》等書。現在的人對於甚深中觀正見,能見能說,都是大師的恩德。

  本來各宗都有他自認為離二邊的中道見,可是除應成派而外,都未免有一點邊。甚麼是應成派獨能離的二邊呢?應成派說,諸法惟是分別假立而有作用,若以為惟是分別心安立的就不會有作用,必須稍有一點自性才會有作用,是最微細的不共的常邊。若以為分別假立,就沒有因果,便是最微細的不共的斷邊。應成派安立世俗諦完全由名言分別假立,離開這種分別所見,就是勝義諦。其他宗派,或以為沒有無方的極微就是空,或以為沒有即蘊離蘊的我就是空,或以為沒有離心的外境就是空,或以為沒有獨立的補特伽羅就是空,都非中觀正見之所空。清辨,靜命一派,以不錯亂心顯現為有的,安立為世俗諦,不是由不錯亂心,顯現安立為有的,安立為勝義諦。他承認有「本體有」、「自體有」,非分別安立的一分,就是應成派特別所空的。現在有些人學了空宗,沒有了解,以為法性本體完全沒有,一切不執,就是空,便落在無想定中去。或以為將身心器界忘完就是空。或者觀自己的心,過去從何處來,未來往何處去,非黑非白,非長非短,了不可得,便以為通達空性了。實際上自心本不可見,連心尚未認識何能通達他的有無呢?或者將瓶子來分析,除了瓶口、瓶腹、瓶底,瓶不可得,便以為瓶子完全沒有,落在斷滅空裏面。這些都不是中觀所謂空,要通達中觀的空,應先通達甚麼是分別安立。執著他不是分別安立的,就是實執。將此實執去了,才是中觀的空。

  甚麼叫名言安立呢?譬如車子,是輪軸等支分合成的,離開輪軸等外,沒有車子,在未安立車名之前,我們連車子的感覺尚且沒有。要說輪軸等是車的支分,從那裏安立呢?譬如有一部外國新發明的機器,我們連它的名字都不知道,把它的零件取一個來問,我們知道它是甚麼機器的零件呢?輪軸等本來不是車的支分,湊合之後,我們給他安個名字,說這叫做車,就說它是車了,是分別安立。車是如此,瓶子也是水土等因緣和合,說這是瓶子,它就叫瓶子了,這就是分別安立。如像一個小孩,生來未取名之前,只有小孩,沒有名字。如果給他取個名字叫吉祥,這個小孩就是吉祥了,這就是分別安立。如果覺得好像孩子莫名其妙的就叫吉祥似的,乃至好像說瓶子車子,就真有個瓶子車子似的,才是空宗所空的實執。

    性空緣起互彰顯 分別假立皆有用
    龍猛最細二諦義 願遇善慧勝者教

  有為無為法,都是由分別安立的,是最微細的緣起。通達諸法是分別安立的,因此能通達諸法性空。通達諸法性空,所以知道他惟是名言分別安立,二者同時現前,同時能引生作用。乃至性空,也是分別假立。由證性空的人,安立性空的名,仍能引他人通達性空的智,所以雖分別安立仍有作用。像這樣最細難通達的深義,是他宗所無的。

    成就深乘法器規 四部密教總道體
    開啟密教無能等 願遇善慧勝者教

  此一頌總說大師解釋密宗教的殊勝。

  密教的入門是灌頂,但造成密宗法器,不只是灌頂,應為三段:一、於共道次第,多修習純熟,真菩提心應發起。二、灌頂師與弟子的條件都具備,不是有鈴杵就是師父,有哈達就是弟子。依《蘇悉地經》所說,灌頂師應通達內外二十種真實義,三業清淨,曾得清淨灌頂,已修圓滿,能設備壇場,弟子有災難能為遮止。弟子應有正直心,有智慧能判別是否合於佛法,有為如法修行而求密法的真實希求心,尤其希求特別得本尊成就,為利眾生願速成佛。如果當灌頂師的,連灌頂的層數也不知道,甚麼是弟子灌頂,甚麼是五方佛的灌頂,甚麼是花鬘灌頂,阿闍黎灌頂的有無,那一部幾種灌頂,都不知道,臆造傳授,弟子得的灌頂不清淨,師父也有擅改佛法的罪。三、灌頂之後,要守護密宗戒,根本十四、粗罪八條。若不守護,受了灌頂,反增罪過。受戒時,師父給弟子一點水吃,說:你要守戒,這就是你成就四身的種子,不守戒,這就是地獄火的種子,就是這個意思。密法是獅子乳,如果用瓦器盛,獅子乳潑了,連瓦器也爆裂了,一點益處沒有。如果不是法器而學密法,與小兒騎狂象,是一樣的危險。

  四部密教,謂《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事部,對於外面供養承事的事,非常考究,內心的定力不大注重。重要的經有《蘇悉地經》,《妙臂童子請問經》等。所修的法,有《觀音》、《釋迦》、《彌陀》等,經典有《大日經》等,如《內地的蒙山燄口》等都屬於事部。行部,對於外面的事,與內心的定,平等注重。重要的瑜伽部,側重內心觀想,故名《瑜伽》,重要的經,有《金剛頂經》等。以上兩部,就是東密的胎藏部與金剛部。無上瑜伽部,惟注重內心,牛毛帳棚裏也可以修行,觀想、手印、念咒,特別注重,供養沒有也可以。事部等中,又有念誦不念誦、依止火、依止聲等三摩地。又有無相瑜伽(修空),有相瑜伽(修世俗諦)等差別。

  密法,如法受灌頂後,但能守護三昧耶圓滿,十六生定可成佛。若有犯應速懺悔,重受灌頂。若已修滿數量,可以修自入壇城法,修十萬百字咒,重受灌頂。西藏人有力量的,臨死多請喇嘛開壇,重新灌頂,因為臨死的人,多半不會再去犯戒,死後以灌頂加持力,高的可生空行淨土,其次可值遇修行得成就的人,最低的也可遇著本尊教法。不能在生前灌頂的,死後請人念經,也是念入壇灌頂儀軌,所以守護戒,是修密法的基礎。

    因位生死與中有 轉成道果三身性
    速能斷除三有輪 願遇善慧勝者教

  無上瑜伽的生起次第,就是將現在凡夫根本位的死有、中有、生有,轉成佛果位上的法身、報身、化身。死有、中有、生有,可以說是因位的三身,道,是轉成三身的可能性,果,就是佛的三身,使轉變的,就是生起次第,依著修行,速能切斷生死流轉的輪。於所修所斷及所得果,有由龍樹傳來的秘密教授,是大師教法的殊勝。

    疾道無上乘命根 謂攝風心入中脈
    引俱生界勝他宗 願遇善慧勝者教

  以下為圓滿次第的教。有人誤解觀想是生起次第,修空為圓滿次第,實非如此。生次是能生圓次的功能,圓次能具足發生三身的功能。要能包括圓滿次第的要點,才是生起次第。生起次第圓滿的問題太多,要細分生起次第圓滿,才能入圓滿次第。初入金剛身,是大乘中無上的法門,有此法,全部佛法都活動起來了。要修俱生風心收入中脈,必須住在金剛身位上。如修大威德,必需將大威德修成,已修成身相應,再來修中脈,將十種遍行風,收入中脈輪,解開心間脈結,即能引起俱生界—又名法性界,修中脈要用金剛念誦。圓滿次第的科目,大略如下:

  依正金剛身修金剛語(即金剛念誦),依金剛語修金剛心(即譬喻光明,又名心遠離),依金剛心起幻身,依幻身修勝義光明,次起清淨幻身成雙運。

    現見本心真面目 令彼入於樂空界
    善巧方便最增上 願遇善慧勝者教

  此一頌為心遠離。本心顯現,非妄想,非睡眠,可說是阿賴耶。未修密法者,在死有位上亦能顯現,但是只有一剎那,不能自主。以修行力作到的,切實見無分別離障礙的根本心,以樂空為體。其理由謂通達空性的,是第六意識。風心入中脈時,第六意識正知的作用沒有了,正知就依根本心為體,根本心上有空與樂,就是二諦圓融,引生心遠離的方便就是金剛念誦。

    唯從最細風心中 現起幻網相好身
    餘人未能知少分 願遇善慧勝者教

  此是未清淨的幻身,起於勝義光明之前。由最細根本心為增上緣,最細根本風為親因緣,示現相好佛境,為八地至十地的地位,其所依的基礎,即是心遠離。以前的人,或以初修所現影像為不淨幻身,或自成本尊不實相應,便自以為清淨幻身。大師依龍樹教講明,指正其錯誤。尤其密宗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幻身上的問題,別人未夢見的,大師都把他的因緣、所依、作用,源源本本說得極清楚。

    真俱生界與幻身 平等和合健行定
    剎那證入四身地 願遇善慧勝者教

  真俱生界,就是勝義光明。「真」是「實」的意思,真俱生界,即光明三摩地,煩惱斷盡所顯無始真理,屬於真諦一方面,由此現起清淨幻身,屬於俗諦一方面。真俱生界與清淨幻身和合雙運,是為有學健行定。由此斷盡所知障及習氣,證無學位的法身、自性身、報身、化身。

    此中最快十二年 或僅三載或三品
    速得雙運最近道 願遇善慧勝者教

  普通修密法,一生之內可以圓滿。大師得文殊教授,十二年之內,即可修圓滿。因為大師的教,具足扼要之點,以上師為本尊,所以成就特別快。三品的品,是半月的意思。或者說一個上半月,一個下半月為一品,三品就是三個月。或者說只有三個上半月,三品就是四十五日,這種成就是再快沒有的了。所謂十二年,三月,或四十五日,是就已發菩提心,止觀成功,勝義觀成就,雙運道已得的人而言。若這些前方便未具足,就是修一千二百年,也沒有成就的。

    總願生死一切時 大師妙音師攝受
    諸教派中最高峰 常遇善慧勝者教

  此一頌總結。大師即是妙音化身,作善知識。諸教,謂顯密大小的教。上來各頌,已將密法修行的次第攝盡。我這次來講,只舉了一些名字,等於貼了廣告,卻沒有貨,就有也不許拿出來。好在東本大師來了,他老人家修行既好,又深通五明,功德如大海水之多。西藏人聽說漢地人要迎請東本大師,都很詫異,以為漢地人的妄想打得太大。現在東本大師不吝慈悲的來了。並且允許久住,這是各位的福氣。以後所需要的佛法,都可以從大師去求,不患沒有成就。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 正文 / 造願文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