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宗喀巴大師呈仁達瓦書 (摘自宗大師著述十四函)

法尊法師譯

  總之,法門雖多,其能為解脫因者(大乘解脫即成佛)有三,謂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現在況云對此三法,發生證受,即能清淨了解此三法者,亦甚少。其中初二之了解,不能安立解脫種子,後者力強,即能安立。若於前二,不僅了解,由發生轉變心意之證受,安立能解脫種子。又以猛烈精進,思惟其所緣行相,由修習力,轉變心意,發生有功用之證受者,雖能安立解脫種子,然尚未入道。若於三有安樂及諸有情略一思念,即能相續發生出離心、菩提心之證受者,方安立為下品資糧道。

  由見世間光榮和涅槃功德,相續依止正念、正知,不使自心趣向光榮,乃能關閉三有。若不能持心修習涅槃功德之所緣行相,於出離心發生證受者,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善根,決定不能成為解脫之因,故求解脫者,當暫放置一切甚深教授,須先觀察修出離心。修大乘者,若不於專求自利之過患,及利他之功德,相續依止正念、正知,於菩提心,發生證受之所緣行相,精勤修習者,隨作何事皆不成道(不成大乘道),餘諸善根隨自利作意轉,唯成小乘菩提之因故。如若不於出離心依止正念、正知修所緣行相,則一切善法皆隨世間光榮轉,唯作生死之因。以是當暫放置密咒等,所謂甚深教授,須先於出離心、菩提心生證受。若彼心生起,則一切善法自然皆成解脫與一切種智之因。故認為此無可修價值者,是全不了知修道的要義。

  如是先以彼二成熟相續,次解脫者,先當於全無分別,依止正念、正知,求堅穩安住之止,能與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相融合之住分。次須修觀,此復於未得心住分之前,惟然修觀,亦必散動,不能起證受,若未以清淨聽聞力,於無我義引起定解,則引生毘鉢舍那之清淨證受,亦無是處(此說緣勝義之觀)。故得住分時,次乃於觀發生證受,此後若決擇餘境無自性而修,雖亦能生證受,然主要者當先觀人無我,如以七相尋求所通達無我。善以正理決擇而無所得。即於彼中,依止正念、正知而修定。若時散動,乃以前理觀察,至無所得,即安住其中,每日若多於十二次,則太散動,不能生證受,以是如現在教授者所許,心全不分別住,次以見決擇真理都無名言可立,二者合一而修,都不作意而住者,此僅能得止,定不能於觀,生起證受。故得止後,若不修相乘(顯教)所說之觀察修,則於正見,不能發證受。故當作觀修(編者按:即觀察修之意),觀察修也是如前所說。非如有者說,常時觀察,亦非不求住分,而修正見。以是現在修行者全未得道體(。批評了當時一般修行家)(次有一段空理)

  又云:如是於人無我,由觀察修引生證受,次於法無我之所緣行相多方鍊習(以四生觀察為入中論新說)密咒之圓滿次第中,亦無此相乘正見之證受,即有正見之了解,亦不入道。其生樂明無分別之殊勝定力者,名言分別畢竟不轉,即或轉動,然住分力強,亦不能二念相續,則覺所緣似全消滅,亦能見一切境相,皆如幻事。是由住分力強,以止力故,遮止名言、分別,則覺所緣似皆消滅。然未超出二相(二取)(二相指二取,亦即人法二無我)分別,故不能滅此。如是亦有得四靜慮者(世間定),在住定時,一切五欲境相亦現如烟霧,又非僅此,若得無色定,則住定時,現相皆滅,但此非由觀力,是由止力使然。

  境相(能取分別)雖如是觀,然內心感受,乃不能捨,以於正見,未起證受故。所謂咒道速疾者,是有法修止速疾及止具力法,是相乘所無者(編者按:藏譯本之意為;「有速疾止及具力止的成辦之法,此為相乘中所無。」),如止力有幾許強大,則於正見亦引生有力證受,故能速疾。

  以是如龍猛、月稱現有上說相乘之三種要義,後有密咒方便道之扼要教授,則較單修相乘之根機實速疾、殊勝。

  若無相乘道之要義,僅修密咒不共法之機(練修的人)實較相乘機為劣。(以定力雖然能得世間悉地,若無清淨見亦不能成佛。)以彼依彼道不能成佛(僅修密咒之道)而相乘者能成佛,故殊勝。如是就不共道而說(未具三要義而單修密咒者),相乘殊勝。密咒太隨煩惱力轉(未具三種要義者)僅對相續(身心)未清淨之所化,示以生善趣之方便修止。故反劣也。 

 

宗喀巴大師呈仁達瓦書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