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行動,地球有愛

相信很多農人有感,近兩年氣候特別異常,劇烈旱澇,嚴重威脅農業生產。許多農作物時序已經抓不準了,明明往年該下種時間,卻一直下雨,等到天氣放晴,種植時間已過。氣候詭變還讓病蟲害發生到難以控制的地步,今年全台許多地區水稻稻熱病嚴重,農民減產卻不符合以往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讓農政單位重新思考補助措施,以減少農民在天然災害下的損失,這些都是全球暖化下的結果,不禁讓我們必須慎重的面對現在及未來。

這些後果早在科學家們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時,就預測會伴隨許多影響:海平面上升後陸地減少,農作物減產,饑荒加劇,傳染病蔓延,威脅生物多樣性,乾旱問題日趨嚴重,沙漠化地區擴大,颱風數量增加,威力更強,造成嚴重水災等。許多國家雖然紛紛共同研議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峇里島路線圖」、「哥本哈根議定書」等國際公約,卻沒能讓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反而在 2013 年 5 月 26 日美國大氣總署 NOAA 的紀錄已突破 400ppm,達 400.59,以後夏季飆高溫、百年一遇暴風雨和大乾旱等,再也不能說是罕見氣候,因為漸漸變成常態了。

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等活動造成,人類開採使用石油、煤、天然氣等,把蘊含在地底的有機碳取出燃燒,有機碳變成二氧化碳存在大氣中,於是成為主要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更令人擔憂的是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一旦升高,很難再降低下來了,許多科學家呼籲,如果我們努力還是有機會,地球暖化情況還在可控制之內,這取決於我們的能源還要依賴化石燃料有多深。因此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是十分重要的。

排碳的主要途徑有能源、工業及運輸等部門,此外還有農業及住宅等產業,這些產業的減碳措施,需要政府政策及產業共同努力。例如國際間推行「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要求企業揭露年度製造多少碳排放量,彰顯企業責任。而個人及家庭的減碳行動,可以呼應能源、運輸等排碳,可對二氧化碳減少產生具體效果,其中個人及家庭碳排放量的來源,大多是因為開車、吃肉食和吹冷氣,所以只要從這些面向努力,都可以為地球降溫盡一份力量。

4 131 1

除了減少碳排放,增加碳的吸存更是積極的作為,也就是所謂「碳匯」(Carbon Sink),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這些都是碳匯。一般認為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其中林木藉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二氧化碳並轉化有機碳形式儲存於林木體內,新種植的森林在幾十年內可迅速累積二氧化碳,當林木成熟後每年的二氧化碳吸存能力則會遞減。所以合理、有計畫的經營利用森林,對碳吸存會有積極的成效,另外枯枝落葉還將碳儲存於林地表面,除了分解、腐爛後一部份又以二氧化碳散逸回歸於大氣中,部份則成為土壤有機質,這些土壤中的有機碳,只要好好保存,影響頗為可觀。有機農業會增加土壤有機碳的累積,實際上,許多從慣行轉作有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甚至從原來 2% 以下成長到 4~5%,所以有機農業也是一種十分積極的「碳匯」。

本基金會推動有機農業持續擴大面積,大力鼓勵種樹,推廣校園有機蔬食,都跟吸碳、減碳有關,感謝許多人的響應,這些活動逐漸擴展,越多人參與就會形成更大力量,相信就能夠減緩地球溫暖的效果。 今年我們還參加了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農業博覽會,以「碳匯林場」為主題,設計了各種理念與行動方案,希望藉由展覽,讓更多人了解美麗的家園需要你我一同來守護,誠摯邀請您 12 月 25 日在雲林虎尾見!

 文章轉載自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