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與水土保持,慈心林場碳匯有方

造林與水土保持,慈心林場碳匯有方

當大氣中「碳」的濃度越來越高,透過種樹、妥善利用森林資源,是調節碳循環、減緩極端氣候的好方法。多年來,慈心基金會在所屬的林場,默默植樹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山林逐漸恢復蒼鬱的原貌,不但保護了環境,也豐富了生態,為地球減碳,付出一份心力。

位於高雄美濃與六龜交界處的六龜慈心林場,二十多年來,由於林場未再砍伐,因此豐富的原生植物得以保留,其中以麻竹和相思樹最多,除維持原有林相,基金會並選擇適合南部低海拔山區的樹種補植,例如:櫸木、光臘樹、黃連木等,短時間內即成林成蔭,對於碳匯提供了莫大的助益,這樣的自然寶庫,也是許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例如,朱鸝、紅山椒鳥、黑枕藍鶲、領角鴞、鳳頭蒼鷹、大赤鼯鼠,冬天還有候鳥來訪,蛇類也不少,偶爾也有大型動物如山羌、野豬拜訪的痕跡,置身其中即可感受蟬鳴鳥叫、綠野芬芳的舒爽。

4 132 3另外,慈心基金會規畫了梅山慈心林場造林計畫,以植樹改變林相,為生態自然、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並希望帶動附近居民加入種樹行列。多年前,附近居民看到義工種下小樹苗,不解為什麼這群人這麼傻,不移植一些已長大又好照顧的樹木?其實小樹苗在生長過程中,根系逐漸深植土壤才能護土,當年的小苗已逐漸長成大樹,當居民看到這些大樹時,不再嘲笑義工傻,反而流露出讚許的眼神。

森林土壤更是最佳的碳匯庫,根據農委會林試所 2011 年公佈的研究發現:「一項針對全台近 150 萬公頃國有林地土壤固碳力的調查,發現 30 公分厚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儲存量約 7,791 萬公噸,此項發現初步證實森林土壤極具緩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潛力。研究指出 30 公分以上的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含量,約占土壤一半以上,越往下的土地含碳力逐漸降低。越接近表面的土壤碳含量高,是來自枯枝和落葉,兩者是有機碳的主要來源;而地表枯落物的分解累積量,則隨海拔增高、溫度愈低而減少,換句話說,越高越冷的地方隨著枯落物分解累積量減少,含碳量也跟著遞減。」

「樹木會吸碳,難道不能砍樹了嗎?」其實樹木吸碳的效率,跟人類生長吸收養分的曲線一樣,小樹到青壯年時,吸碳效率最高,等到樹木開始老化,吸碳效率就會下降、漸趨於零。因此,在符合生態原則下,砍下成熟的大樹,並種下新樹苗,反而可以加快森林吸碳的效率。而砍下的木材除用在建築材料、木製家具、工藝品等,還可供作紙漿、種植菇蕈等產品,透過上述形式的利用,碳除了可以繼續儲存在木材裡,也是一種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

轉載自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網站文章:土壤碳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