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悲心出發,化企業危機為轉機

從慈悲心出發,化企業危機為轉機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於11/1~11/2

舉辦2014「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學術研討會

回歸以誠為本的基本面 從慈悲心出發 化企業危機為轉機

企業為現今社會的主流,帶動著社會的脈動,在經濟全球化,多元開放的經貿往來下,企業更是創造人類福祉的關鍵。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於2014年11月1日及2日,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卓越堂,舉辦2014「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學術研討會,首日以心靈教育與企業倫理為主題論壇,邀集產官學各領域專家,總統府國策顧問施顏祥、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黃國隆、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吳成豐、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創院院長許士軍、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華新麗華總經理鄭慧明等,共同探討二十一世紀心靈教育與企業永續經營的成功關鍵與價值。11月2日則以探討心靈教育為本的內涵。

福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盧克宙指出,創辦人常老和尚,由於深遠的智慧與廣大悲心,早於幾十年前,就已注意到日趨科學昌明及物質豐富的社會,無法帶給人們更快樂。不僅個人苦難增加且變得膚淺,整體社會的互助互信、安樂的氣氛更是銳減,競爭、對立不安隨之增加。老和尚悲心的指出,人要重視心靈,珍惜環境,而不論是重視心靈、珍惜環境,兩者都必須從教育下手,因為一切是由人心造成的,而心就是要透過教育,才能轉變。期盼透由本次的研討會,為企業永續找到一條康莊大道,開創一個向善向上的理想世界。

近年台灣社會因接連的食安問題及工廠廢水排放事件,突顯了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的迫切性。然而,危機就是轉機,消費者意識的抬頭,政府的政策、企業的永續經營,都將促使企業必須回歸以誠為本的基本面,重新省思企業的核心價值、利潤追求及社會責任的均衡發展。

總統府國策顧問施顏祥以「企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道德的喪失是企業最大的陷阱,需透由良善的行為規範,將企業福祉在股東、勞資、客戶、競爭、政商、社會與環境關係上取得平衡發展,成就永續經營的基石。而經營良好的社會聲譽,是企業無形的成功資產。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黃國隆以「企業倫理﹣永續經營的基石」為題指出,企業家成功的關鍵是以「正直、清廉、誠正」及「利益共享」的信念行為,能減低企業監督成本,開創業績,進而提高獲利。黃國隆引述宏碁集團施振榮的「王道」及「誠信」,是企業永續經營、創造價值及利益平衡的利他主義,由此能為社會創造雙蠃的價值。黃國隆進一步說明,實踐企業倫理的第一步,必須從領導者心靈素質培育,漸而拓展至對人的尊重、創造優良品質產品、提供最佳顧客服務、視員工為寶貴資產、重視員工教育訓練與生涯發展、強調社會責任以及重視社會公益,開展出永續企業的價值鏈。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吳成豐,以「企業倫理的擴散」,提出企業良善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企業爭相效仿,且在企業組織之間互相傳遞及散佈,促使企業倫理的效用,更顯著的擴散。吳主任以全台知名的有機食品連鎖通路「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實例,分析該公司創立以來戮力的社會目標與績效,發展出的「商業模式」,成功帶動其他企業仿效的榜樣。他指出,里仁以關心健康、關愛大地為宗旨的通路行銷角色,作為有機農友的後盾,直接從原物料的產地與農友契作及把關,一方面為農友開闢行銷管道,一方面以嚴謹的態度尋求有心開發新技術的食品加工廠商,讓有機農友的用心為消費者帶來自然健康的生活。里仁的消費者透過高品質的商品認識有機和健康的理念,進而支持農友和廠商的努力。這特有的「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互助利他商業模式,為現今台灣社會企業逐漸萌芽的企業環境,帶來一個生生不息的良善帶動。

施顏祥也舉出國際間,在營利生存與公益服務之間取得平衡的企業,如英國 Big Issue 雜誌協助街友走出陰霾、美國 Better World Books 回收舊書降低環境負荷、台灣社企流網站提供青年創業選擇。而企業人與非營利組織,投入公益活動也漸成風氣,如亞都飯店嚴長壽成立公益平台基金會、趨勢科技張明正董事長投入若水創投基金、微軟公司比爾蓋茲創立私人基金會等,皆是與公眾建立共識、相互期勉,共創更美好社會。施顏祥最後表示,心靈教育應為本,企業倫理落實與社會責任的實現,有賴心靈的充實與認知。佛陀以慈悲為懷、基督以愛為本,揚善棄惡的教育,始能從心激發善良人性、重視環境保育與社會公義。

2007年商業週刊採訪世界和平領袖提到:「企業界是社會重要的一部分,而慈悲可以提升人類的幸福!科學研究顯示慈悲對施者與受者雙方都是有益的。如果缺乏慈悲,人類的生命將是可悲的。企業界若沒有從慈悲心出發,員工將陷於壓力和焦慮中,反而造成企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