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銘辛
假日去一家知名的老人養生村拜訪長輩,在舒適優美的環境中,獨居的屋內乾淨清爽,幾乎沒有多餘之物。我不禁思惟:年近半百的自己到了老年還需要多少物品?再對照自家,已有多久沒有徹底清掃了?新年新氣象,為了還給屋子本來面目,也讓家人身心舒適美好,我要認真計畫執行整頓居家環境。
猶記得初嫁作人婦時,每日勤於打理屋舍,裡外維持得一塵不染、井然有序,只為心中那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終於實現。但曾幾何時,隨著小孩出生成長,以及後來的工作關係,家裡環境的清理已非生活中的首要任務,於是物品日漸累積,角落的亂象視而不見,忽略的區塊愈來愈多。意味著,內心被塵染、不安攻占的領地也愈來愈大……為了正面迎戰這樁看似艱巨的工程,我得先在思想上自我檢視,然後擬訂長期計畫,確實執行。
首先要面對的是「多」:為什麼家裡的物品會愈堆愈多?美麗的服飾、高級的餐具、旅遊的紀念品、珍愛的書籍……從年輕時代留到現在,真正使用的時間有多少?其實大都束之高閣或純粹展示,利用率極低,長年來卻在屋子裡一直占著不小的空間。例如咖啡杯組,每次出國總精心抑或貪心收集,於是各國風格的杯組就這樣擁擠著陳列在展示櫃中,每到年終再拿出來擦拭、緬懷一番,只因為裡面有著美好時光的記憶。就這樣年復一年,我成了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杯子的奴隸。
當這些物品的存在開始令我感到煩躁不安時,我看到了自己對它們的不捨與愛執。明明已不適用或用不上了,我還是捨不得丟棄或送人,總有理由繼續擁有,而堆積的結果與垃圾又有何異?
接下來是「亂」:隨手放置物品,因方便而久成自然,日積月累就變成環境的災難。這種貪圖方便的習慣是怎麼開始的?那應該是內心隨便和散漫的表現,認為無傷大雅,於是恣意而為。外在的亂象正反映出內心的慌亂,是否可以「由外清理至內,由內覺察至外」,藉由整理物品和環境的過程中,讓內心更輕鬆、更清明呢?
眼前最重要的是行動。先從源頭做起──不買「想要」,只買「需要」的東西。若任由欲望而為,則環境終將氾濫,內心也會充滿混沌。甩開對物質的執念,戰勝欲望,隨之而來的不良副作用自然會降到最低。
接著就是經常持續的清理、收納、保持工作。猶如心靈的塵埃,須勤加拂拭,房子的整潔,只靠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是絕對不夠的,定期小量、小範圍的清理,對我而言才容易持之以恆。清理時面對取捨的抉擇是重點,只留下必要物,現前不需要、不適合,以及一直沒用上的物品就送出去吧!讓有用之物繼續流通到需要它的地方也是一種惜福愛物。
其餘更多堆積物很可能只是雜物垃圾,那就毅然決然地丟吧!但「捨棄」這個動作並不容易,似乎違反了我們一直想「擁有」的慣性。仔細思考,物質上的減法轉換成精神上的加分,減少被物品束縛可換來心情上的自由,何樂而不為呢?居住空間,「人」才是主角,如果被一堆用錢買來的垃圾淹沒,居住者的心情怎會輕鬆得起來呢?
再次提醒自己:到了晚年,我還需要哪些必要物品呢?我想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新年新希望,就從今天開始,從手邊容易進行的書桌或抽屜開始整理,我要逐步為自己建構一個簡單清爽的環境──為物質減分,相信心情也會跟著輕鬆自在起來──為心靈加分!
全文收錄於 第 107 期 60 ~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