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番茄成熟時——赤足的有機家庭

◆台中採訪組

想當年憨厚的陳盈碩農友,捧著一堆菜蟲,到農藥行,請教農藥行老闆,為什麼農藥都毒不死菜蟲?巧遇勸導他經營有機農業的陳榮三先生,從此因貴人的指點,放棄利潤頗高的秧田「代耕」,將市價數千萬元的農地改種有機,自作堆肥,改善土壤,那片綠意盎然的土地,猶如充滿乳汁的健美胸脯,孕育著有情眾生。

剛投入有機生產時,紅蘿蔔收成不好,苦瓜也因契作,高價賣低,加上溫室栽培瓜果成本高,父母親曾激烈反對。後有感於孩子的認真及執著,且因接觸佛法懂得尊重生命,但又心疼的全力配合兒子。一家人早出晚歸,以田地為家,勤奮耕耘,為的是讓消費者能享受多樣的純有機蔬果。

路過嘉義豐收村,要認陳家的人,一定要從腳看起,不穿鞋是陳家人的標記,三代都是長年赤著腳在田裡默默耕耘。有時是祖父背著孫子澆水,有時是孫子甜蜜的睡在竹製的搖籃裡,而健康爽朗的祖母在一旁秤著有機菜。最常看到的是小孩含著奶嘴到田裡找尋年輕、有理想、有毅力的父母親,不懂事的奶娃抓起泥土、青菜就往嘴裡送,卻沒有鬧過肚子,那是無農藥、無化肥的田園讓人安心與放心,這一戶有機家庭是當地的地標,不僅是赤腳,從不看醫生也為村人所傳頌。

即使過年,陳家並沒有放年假,照樣採收一粒粒紅紅的小番茄,好拿,好吃,正是吉祥的賀年禮。陳盈碩一家一粒粒仔細的採著,要採滿一盆都要費好大的功夫,又是彎腰又是抬頭,最後決定擺張小椅子在番茄隧道內,邊摘邊移位,腰是比較不那麼累,還是不能免除手酸。

陳盈碩說:「採番茄要細心,而種番茄要費心,因為這種茄科植物個性很不好,有點難伺候。」天涼轉秋,到隔年春季,都是種番茄的季節,須到育苗場買優良的品種,植株經過稀釋的微生物製劑處理過,以減低病毒感染,有這些良好條件做基礎,番茄的植株才會勇壯。

番茄怕熱,怕水份,氣溫十度到二十五度,日夜溫差大的冬季嘉南平原最適合,可以搭亞管牽網成隧道式栽培或立架子,讓莖有個依靠,慢慢往上爬,這樣的栽培都是為了便於採收。

番茄的病蟲害也不少,就拿「晚疫病」來說,在果實成熟的過年期間,如果多雨或多霧最容易發生,一但染上,不到一個星期整株的果落殆盡,即使噴了農藥、用微生物製劑都無力回天,真讓人欲哭無淚。另有一種白粉病,長在葉子上面,影響葉子的光合作用;而讓人捉摸不定的立枯病、青枯病染上之後,白天奄奄一息的枯萎狀,到了晚上又生龍活虎,直挺挺的,讓農家以為沒事了,誰知一個星期之後,又是整株報銷了;還有毒素病,讓果實味道不好,或只開花不結果,這些病毒都足以讓農家前功盡棄。

僥倖躲過病毒,能順利生長的茄株,須常追加有機肥,一分地種一千棵,每一棵需三到五公斤的有機肥,每公斤有機肥十到十五元,可見成本有多高,陳農友摸索了七、八年,經過多次的嘗試,才有今日的規模。

番茄成熟時,又有一群眾生虎視眈眈的,想來分享成果,例如夜盜蟲會來吃果子,白頭翁也會在周圍盤旋,陳盈碩說:「鳥類是可以溝通的,當它們來吃時,要心平氣和的請它們惜福,要吃就要一整顆吃完,不要東啄一顆、西啄一顆到處吃。」就因為鳥類能不被干擾的享用餐點,陳盈碩的番茄都能一期期的順利採收,且殘果不多。只見滿園子紅冬冬的果子,喜氣洋洋,嚐過陳盈碩的番茄也都讚不絕口,一粒接著一粒。買他番茄的人,不只因為果實甜美漂亮,而是陳盈碩對有機農業的堅持,對栽培作物的用心,印象深刻。他們全家人一起投入,同甘共苦的親密度,讓一切的收成都是甜美的,難怪他家的番茄這麼的討喜呢!

全文收錄於 第 35-36 期 59 ~ 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