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採訪組
番茄屬茄科,植物學上番茄所含的糖份澱粉質少,熱量低,因此歸類於蔬菜,全球約有一千多種。
番茄別名甚多,如牛毛、西紅柿、番柿等都是,南部人因其香甜,口感類似沾了糖的柑橘,稱為「柑仔蜜」。北部人覺得果實成熟後紅軟如柿,植株又常分泌臭氣,乾脆稱為「臭柿仔」。同樣是番茄,吃起來卻是南轅北轍的口感,真是有趣。
番茄原產於安地斯山的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地,十五世紀發現時沒人敢吃,因為誤信所有美麗的東西都有毒,直到十九世紀,在美國的麻州舉辦番茄試吃大會,才推翻原有的看法。一八三○年左右傳入中國,台灣直到二十世紀初才有番茄的蹤跡,目前產量居全省蔬果第二位,僅次於竹筍。
早年的番茄有臭味,經改良之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經濟作物。品種可分為加工用和生食用兩種。加工用的品種栽培較為粗放,果皮硬度高,果肉具彈性,果實紅色素高,是其特質,須完全成熟才可採收。三十多年前台灣的加工業剛起步,番茄汁、番茄醬等產品外銷全球,供不應求。近半年來,專家證實煮熟的番茄可以消除血脂肪,可預防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消息傳出,番茄身價連跳三級,艷紅的番茄汁還成了罐裝飲料的搶手貨呢!
生食用的番茄,皮薄水份多,味道酸甜適中,大果品種以黑柿種及一點紅較有名,黑柿種初熟時為綠色,全熟為紅色。小果種宜當水果用,有聖女小番茄、女兒紅等。近年又有桃太郎種及黃色蕃茄出現。番茄抗濕、熱的能力減弱,台灣產區集中在日照充足的彰化、雲林、台南、屏東四縣。
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熱衷吃番茄,尤其義大利人對於番茄的需要跟空氣及水一樣自然,名聞遐邇的義大利麵、披薩,更是非番茄不可,聰明的中國人則開發不少番茄美食,受歡迎的主要因素是營養成份高,一天一至兩粒可遠離疾病,且和其他蔬菜食品搭配的相容性高,煎、炒、煮、炸樣樣可口。
全文收錄於 第 35-36 期 57 ~ 5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