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友

關鍵字搜尋

剝核桃

◆彰化 江寶珠

好久以前,應該是三十年前吧?看過一部電影,有一幕場景很感人,是老爺爺將一顆核桃給了孫子,可愛的小電影明星湛藍的眼睛像湖水,祖父教孫子怎麼吃核桃已不復記憶,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總覺得核桃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

初中時,讀過「核舟記」,一顆核桃可以刻劃蘇東坡赤壁賦的山水與人物,有吹洞簫的楊世昌,有袒腹的佛印,人物八個,栩栩如生,所謂「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景物盡在一粒核桃中,這是藝術與文學的回憶。

歲月悠悠,青絲轉成鶴髮,竟也到了知天命之年,不得不重視養生,看到一些練家子,掌中運著核桃,該是促進末梢神經的運動,核桃輪轉磨得渾圓晶亮,核桃成為練功健身的東西。

茹素之後,有人建議吃堅果,可保健康,於是核桃、腰果、松子就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享用這些堅果類食物,都是買現成剝好的,從未想到它們的形成多麼費工夫,直到有一次機會,親自參與剝核桃後,才知道真相,只見一群人或拿鐵錘,或拿鉗子,或拿刀叉,面對一大堆的核桃,忙得不亦樂乎,才曉得剝出核桃仁是件浩大的工事。因為錘得太重,桃核立即碎裂多塊,殼與核肉混淆不易分辨,深恐不小心放一起,吃的人會咬斷牙齒;而敲得太輕,外殼還包裹著果仁,借助刀子猛挖,竟成粉末。

有些人說搥直的、有些人說敲橫的,最後還是憑自己的經驗才能將力道拿捏到最準確。偶爾善巧的剝下一顆完整的核桃仁,真教人欣喜若狂,因為能剝成塊狀已屬不易,何況完整的。整個過程,讓我了解到,作任何事,過與不及皆不可,要細心體會、累積經驗、力道適中、方向準確,才有完美的結果。

全文收錄於 第 35-36 期 52 ~ 5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