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簡玉琴
邦偉是二年前編班時,被我抽中的一名過動兒,依教育局的規定,班上有特殊兒童的級任老師,可以免導護及少教幾個學生(包括第一類型的過動兒),算是一種回饋。記得當時有些同事半開玩笑地對我說:「恭喜妳中獎了」,而我的心情可是五味雜陳,心想苦受來了。
邦偉出生於小康家庭,父親是一位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很年輕,是一名很盡責的家庭主婦,他是爺爺、奶奶心中的寶貝,還有一位聰明伶俐的妹妹。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除了注意力缺陷之外,上課時嘴巴常會喃喃自語,影響別人聽課,且手上會不停地玩小東西,如擦子之類的。外表看起來憨直、不善表達、畏縮、依賴,且功課落差極大,我首先必須面對的難題是,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跟他坐在一起,我好說歹說終於有一位小朋友點頭了,但是當天晚上便接到一通電話:我的小孩可不可以不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最後只好讓他一個人坐。
經過與他母親多次的溝通,深入了解他的狀況後,不禁為他叫屈,心想:孩子何其無辜,才國小三年級的他,就得面對來自大人、小朋友的有形、無形的冷落和歧視,真是情何以堪。
為了引導他,我曾與他母親相約去聆聽一場「瞭解過動兒面面觀的座談會」,才知道過動兒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所引發的行為異常現象,而這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從小就已經存在,且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自己又去買相關書籍來看,有了一些概念,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與關心。當然定的標準必須低一些,比如他能如期完成功課,就給一張貼紙(他喜歡貼紙),五張貼紙換一枝鉛筆,如果一天下來不被告狀就⋯⋯,如果上學不遲到就⋯⋯經過一段時間,終於達到預期的約定,我依約送他一套漫畫式的故事書(裡面的圖畫比文字還多)。據他母親說,他對這套書愛不釋手,於是他的閱讀興趣產生了,以前很少看他讀課文,從那次以後會拿書本出來看一看、翻一翻、唸一唸。為了補救他的學習狀況,我又把他轉介到學校的資源班。
其實邦偉除了過動之外,他心地善良,樂意幫助別人,比如說,遇到小朋友流鼻血時,他馬上遞給她幾張衛生紙。對於自願和他坐在一起的小朋友更是感恩在心,當選舉班級幹部時,一直舉手提名那位小朋友,他也很愛媽媽及友愛妹妹,雖然常被妹妹比下去,但是有好吃、好玩的東西時,總想帶回去與她分享。還會自動開燈、關燈、撿紙屑等做多種善行。在班上透過觀功念恩的引導與分享,小朋友才漸漸地改變對他的看法,漸漸地願意接納他。
邦偉的母親算是早婚,在家人滿心期待之下,迎接而來的第一位寶貝竟然是過動兒且智商不高,據她說,邦偉打從會走路開始,除了睡覺之外,難得靜下來,總是爬上爬下,一會兒打翻東西受傷了,一會兒撕破書本⋯⋯,她可要隨時守護著。上學之後,每次拿回來的考卷數字,往往令她徹夜難眠,於是我安慰她說:這樣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眼前重要的課題是讓孩子高興上學、願意上學,並且能與同學友好相處,感謝她也能接受我的建議,不再那麼自責。
二年的時間過去了,我了解什麼樣的小孩最需要我們的關懷與照顧?更體會到教育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意趣又在哪裡?這二年的心路歷程,就像「火燒水洗」,透過這樣的學習,讓我的心調得比以前柔軟,於是今年我又認養了另一個過動兒。
全文收錄於 第 27 期 31 ~ 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