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開路先鋒們的心聲

◆編輯室

廣論苗圃計畫,分為兒童班及青少年班,實行一年來,所得成果良好,這些都有賴教師們全心付出,從無到有,他們經過的心路歷程,以及承事師長志業的勇氣,在在令我們讚歎。

透過問卷調查,十二位老師回答了其中所列的七項問題,每一位老師的回答,呈現的是佛弟子的承擔心,雖然這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他們承擔下來勇往直前。師資群中,每位老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上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廣論同修將子女交給他們,套一句世間的話來說:「安啦。」

問卷的第一個問題:是何因緣加入師資行列?陳麗雅老師說,接兒童班是因蔡瑩君師姐一通電話,第一次接到電話時,心裡好像沒有什麼感受,第二次時就一口答應下來,當時腦袋一片空白,不知該怎麼辦,但是,這是學長交代的,所以就去做。

陳師姐的回答,其實就是大部分老師的答案,由此可見老師們對於師長的強盛依止心。怎麼做?做了再說。

參與前後,感受有無變化?慈賢師姐說,剛開始時,每次上課都會非常緊張,課程毫無頭緒,自己努力準備了一個星期,結果學生反應不佳,整個人便會陷入低潮。不過這種一遇到不圓滿處便受傷、情緒就會激動的習性,漸漸淡化,慢慢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給自己打氣,當別人提出自己的痛處時,也不會覺得受到傷害了。

黃俊達師兄說:參與後經常可以讓自己透過「境」來學習,發現自己的煩惱其實很重,尤其特別希望別人的肯定與重視,而且很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接納,每個星期天是積聚資糧與調伏煩惱最好的機會。

參與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什麼?陳淑慧師姐說:捨棄自己的見解配合別人,特別是同行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由於大家都是為師長做事,可以在承事中得到加持,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凡事都能迎刃而解。陳師姐在做事的過程中深深體會遇到困境時,千萬不要一個人一直暗中獨思,這樣只會讓事情愈弄愈糟,一定需要師長及團體的協助。

鍾慧英師姐指出,當師資班同修,坦承地澄清或探討個人問題時,當事人旣勇敢又害怕想一探真相;而其他的同修努力以最善巧的方式回應,想說又怕傷害當事人的慎重及真誠,令人感動不已,雖如剝洋蔥,愈剝愈辣,卻愈剝愈白;由此更感受師長慈悲,善巧的殊勝,以及自己要面對法、認識法的真相的不易。

李幸珊師姐說,這些孩子的業太好了,思維能力也很好,尤其在這個功利社會,升學主義填鴨式的教育體系之下,他們能有機會參與青少年班,在共業之中創造個人的別業。大人的思考模式往往有跡可循,但是小孩的思考模式卻非常靈活,這一點讓李師姐自嘆弗如。

課程進行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最深刻?陳淑慧師姐認為,當她一心希望學生說出標準答案時,相對的學生也會期待老師公布答案,我們往往有自己的「標準答案」,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從中認識到增上環境的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性善良,又生長在學佛的家庭之中,從小就建立了正確的正知見,與同齡未學佛的青少年,被社會風氣帶著走,邪見增上的情況相較,陳師姐愈覺這群學生的珍貴。

鍾慧英師姐說:老師表達時,不是分享自己全部的內涵,而是讓學生分享「有點高、又不太高」,卻又能連接到學生相應的那個點上的內涵,否則說得太高,學生要不是會灰心,就是將它視為「公民與道德」供起來。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聰明,思維能力又好,青少年班的老師如何撰寫教案?擔任課程引導,又有哪些困難?黃俊達師兄反映:國中佛法課程,有男同學認為「索然無味」,所以佛法課程如何在不要介紹太多名相,又可將佛法做一個概括的瞭解,真需要再思考思考。

李幸珊師姐說,編寫教案時無法適當地掌握重點,同時也無法對教材的深度與廣度作更深一層的探討與分析;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或所回答的問題無法即時掌握重點,這些都有待努力。

事實上,老師們都已付出了相當的心力,只是這是一條陌生的道路,青少年班的老師可說是開路先鋒,學生也是一樣,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都有賴同修們提供意見,有教學經驗的同修能站出來一起努力。幼苗要壯大,需要更多園丁的關愛,廣論苗圃計畫能不能成功,也都需要更多人來參與施肥灌溉的行列。

全文收錄於 第 31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