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從研討班來到南海寺已有兩個月了。由於三寶師長和同行之加持,此次福智精舍兩位法師至南海寺指導,我才稍稍有些清醒,但並不是就此完結,更糟的是愈看清楚,心中愈害伯,因為乃至於在此三寶地的我,仍然尚未脫離惑和業之束縛。蒙師長、法師之苦心,願將「稍稍清醒」的過程揭露,一方面為承事師命以及不負法師辛勞指導,另一方面為了發菩提心成佛而提出自己的犯錯經驗,期待能利益有心走此菩提道之同参好友。
(一)造違緣
在研討時自認十分用心,是不常缺課的好學生,又因喜歡文字,不善見煩惱相,逐漸增長憍慢見過心、嫉妒心、名利心、覆藏心等等之過失。一開始很歡喜有一群「同好」共聚一堂,在逐漸認同我是團體中的一份子之時,也開始滋長出可怕的心理:潛意識中希望得到師長和團體的重視,於同行間比較輕毀,愈努力於文字探求,愈不快樂,看别人有糖吃自己也想要,要不到就生悶怨,表面上看起來一點都不計較,但骨子全是這些非理作意,然而我並不知道己雖身在團體中,卻已造下遠離師長和團體之因了。
來到此之寶地,也將此惡習帶來。文字成了我的照妖鏡,就是看不到自己之過失,一點謙恭的心都沒有,老覺得我比别人見解高明,知道什麼是迎請師長,什麽是使正法久住……對於別人之指示常常有其他建議,卻不懂得恭敬,心中有了困惑,也不願請教別人,以為別人都不可能幫我,寧可自己躲起來,常常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心,又常感歎為何感得不能親近師長之業。
(二)突破觀念
第一次師長和法師來,除了師長之教授外,試著將自己的困惑請教法師,才知道我這種不喜歡請教别人的煩惱,會使自己離開團體。又因感受到自己有困難時得不到解答之苦,才發現由於自己的憍慢見過心,因此得不到師友之攝受,因此才肯稍稍改變態度向别人請益,在請益的過程當中,才發現別人的確比我行。此次兩位法師前來指導,並指示一定要做「戒行持犯」,原來是去年師長所推動的功過格。於是才學著去記錄内心對境之起心動念,再加上祈求三寶師長、體拜懺悔、研閱南山律。慢慢經由思惟,才發現境無好壞、事無對錯,而完全在於我有一顆沾滿塵垢不清谅之心。由於做「戒行持犯」,慢慢地在對境去觀看那煩惱相,才發現那煩惱是遇境任運而起,自己一點自主之能力也沒有,所記錄之念頭很少有善念,又對所列出的煩惱過患不驚不怖,内心裡反而害伯起來。於是透過祈求、懺悔,感覺我在此生死流中随業流轉,隨惑更造惡業,若今日便死,定隨妄業而轉。於是决心向兩位法師請益,在請益之前努力拜佛求懺悔,便想:我不要再保護煩惱了,這是我最後一次得脫之機會。問:「經過了拜佛,而找到煩惱相之過患,但是並不害怕。」法師言:「那是你等流邪見和癡相,不信因感果之理是邪見,要在佛前好好懺悔。」
問:「常會非理作意,任運見人之過失。」
法師開示言:「要對宗旨有所認識,要觀功念恩,去想每個人對你的恩很大。」
問:「是不是要把每個人的功德看得很大?」
答:「若你想成佛,他們的功德就是成佛之功德。」
報告了前後兩次師長對我的開示,並且很坦誠地報告法師:「……我放不下師長的糖,對於師長所交代去完成之事遲遲不能達成,内心很難過。」
法師直言:「這種求表現的名利心,將來的果報就像法王身邊的那一隻狗一般,師長還有更重要的事要你去做……師長希望你發菩提心成佛……」聽來十分令我驚心,我從來沒有那麼具體感覺師長内心裡真正希望我去完成的事,於是狗和發菩提心成佛這強烈對比的字眼,在我内心中打轉著。後來發現我的心真的和狗沒兩樣,見到主人搖尾巴希望有糖吃,見有人親近主人便起瞋念嫉妒心而吠叫不已。思惟前半生種種苦受,是何因緣而感此果?父母養育的劬勞,若我不能轉業隨妄流轉生死,父母恩不能報。
法師開示言:「父母七生,師生累劫。」在生死流轉中我一定會和父母分離,然卻不能一次離師長,但如何才能不離師長?唯有發菩提心成佛!我今為惑業所縛身心不得自在,自己尚且不能救,父母又要依誰來救護「《廣論》上言: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我實不能忍受父母在輪迴中受痛苦,救度父母決定是我的責任,我絕不可忘,但在輪迴生死中如何不忘失父母恩?唯有發菩提心成佛!然要發菩提心必須廣緣一切眾生父母,但是往昔累世的父母,我今全不認識,也全忘了,怎麼辦?於是邊繞佛邊想:我於無始生死流之中是誰來滋養我的色身?是誰一直陪伴我走過無明長夜?是誰永遠不棄捨我?是誰心心念念掛念著我?唯是三寶師長和父母!而今辭親來此,又是誰陪伴著我?是三寶師長和同行!是誰滋養我這個色身?是三寶師長慈悲威德和信施仁慈布施!那麼現前同行和信施必是我往昔父母,於今日來相伴守護!是啊!唯有發菩提心成佛,才能報諸恩!於是在遇境時,我努力作意:「他們都是我往昔父母,他們都在幫助我成佛,我要以感恩心和包容心來看待。」
(三)用功的重點以及對宗旨和戒之認識
法師開示:「一定要總別配合。」對!我一定要徹底對宗旨有決定信解,每一個觀念我都要在生活中思惟觀察,並且藉著「戒行持犯」使我更深細體認宗旨。一開始我去思惟什麽是「離苦得樂」,在生活中不難發現乃至一言一行無非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但是什麽是苦?於是深入去思惟從小至大一直到學佛前所遇的種種苦,並且將這些苦牢牢記在心中成為策發力量,努力依照師長的指示切實利用「戒行持犯」每日早晚懺悔、皈依、發願。在每個遇境當下,看清煩惱的相狀,和煩惱鬥。並且利用煩惱策發菩提心種。努力學戒,去認識願體和隨行如何互相增上,並運用於生活之中,努力勤察,才不會「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増深重。」然而這一切都不能離開師長和同心同願的同行,並且祈求回向迎請師長和令正法久住。
全文收錄於 第 21 期 5 ~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