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在生活中修福

◆華藏講堂 俗貞

《德育古鑑》上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讀書人,一日路過一間鞋店,看見修鞋師正處理著一雙長靴,他覺得那雙靴好像他爸爸去世時的陪葬物之一,就很好奇地問店家這雙靴子的來處?店家告訴他:「等一下那個拿靴來修理的人就來了。」讀書人便靜候於一側。不久,果然有一個人騎著馬來取靴,他一看,真的是去世的父親!但這人並不理他,轉身便走。讀書人急追上去並大聲呼喊:「爸爸啊!你怎麼忍心不教導我一言半句就離開呢?」馬上的男人回頭對他說:「你做人應當學習『葛繁』,陰間的判官都設像禮拜他!」讀書人又問:「葛繁是誰?」他爸爸說:「是鎮江的太守。」說完這句話後就消失了。

讀書人很好奇地跑到鎮江去,沒想到真的有一個太守叫做葛繁,於是他便將爸爸所講的告訴葛先生,並問道:「您平日是如何修行呢?」答言:「我每天努力地修善,已經四十年了,從沒有一天間斷,有時一天做十幾件,有時做四、五件,如此而已。」讀書人又問:「哪有那麼多善事可做呢?」答言:「生活當中,處處留意,自然就會發現許多機會!像眼前這個腳墊擺得歪歪地,若有人走過就會覺得不舒服,我們就將之擺正;外面進來一個人,為他倒一杯水,這也是修善;重要的就是心存善念,努力去做,時間久了,就是大福!」後來,這位葛先生,活到非常高壽,子孫都十分富貴。

初看這個故事至今也有兩年了,當初看完,也是覺得很好!當努力效法!日子久了,卻跟那位讀書人有相同的感受:哪有那麼多善事可做呢?直至最近,有機會跟一位同修聊天才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真的隨處都是修行的機會,端看你自己認不認得?會不會把握而已?不過,當然這是需要經過練習的,但絕對不是不可能的!

他是這樣說的:「一般來講,我們的眼睛都長在頭頂,很少看到別人的長處,倒是別人的缺點,很容易一目瞭然,那就先從這裡下手吧!」

由於每天固定在一個圖書館讀書,便常有機會使用到公廁。以前上公廁時,看到便池外有前人不慎遺留的排泄物時,反射動作便是──換一間。在心底非常不屑地想:「這麼沒水準!現代人哦!真是缺乏公德心!」從來不會檢討這是自己的業感。而現在看到髒的便池時,內心很高興地找來水及刷子,將它清洗乾淨,心底想:「真好,這個人成就我布施及忍辱的功德,消我的業障,我把環境弄乾淨,以後會感得清淨的國度。還有,是因為他的行為,我才有機會修這個福,但願以後大家有機會一起在佛道上增上!」

有時候,排隊上廁所的人好多,已經進去的,在裡面慢慢摸,外面大排長龍的人急得跺腳,怨聲四起。自己的心也跟著煩躁起來,此時便想:「你看看你自己的習性!那麼急躁!哪像個修行人!感謝這個人幫我磨掉習性,真是感謝他!」

買東西的時候,以前總是東挑西撿,怕買到瑕疵品,付錢時,總深怕老闆多賺我一塊錢,遇到能夠殺價時,會毫不留情地殺到最底線。現在看到瑕疵品便很高興,會想:「這個東西大家都不買,放到最後一定賣不出去,那老闆就會賠本。反正還算可以用,就把它買下來,一方面可以修福,另一方面也可以磨掉自己對好東西的貪求。付錢的時候,也不會希望老闆少賺一點。會想到老闆也有妻子兒女,多賺一點,他們才能過得更好!只可惜自己能力太薄弱,能幫助眾生的太少了!」

師父說:「善之師,惡之資。」當我們看到外界的不圓滿時,是不是可以慢慢地來學習用各種「法」的角度觀察出它對我們的價值呢?願與各位共勉!

全文收錄於 第 14 期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