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班 德宙
參加此次班長研習會,初接到資料時,我完全不懂,經過某位學長的指導、自己的嘗試及在研討班預演後,以為這次的宗旨就是觀功念恩,然後去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原來都是在觀過念怨,所以我覺得我懂了。然後正式八天的會期下來,腦中又多裝進了許多名詞,諸如觀業、知苦、求皈依,持戒、增上生、功過格……等,我又迷糊了,到底他們和觀功念恩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懂了。
有一天聽某位學長的指導,才了解,原來師父要我們觀業──知苦──求皈依(下限)──持戒──祈求善知識的攝受(上限)。那時我又覺得我懂了。原來師父要我們走增上生,而是否走得上增上生,則由業決定,而業的重心在意樂。故由觀功念恩的活動,可以檢查出我造業時的意樂,原來是那麼的糟,原來我都在造墮落惡趣的業,這是觀業。詳細檢查其因,發現自己對外境無知,對內心無明,想不去觀別人過失,但念頭隨著習氣起落,完全無法自主。而習氣又多是和煩惱相應的,想學佛,卻離佛道日遠;想依止師長,卻偏偏在種和師長相違的因,眼見自己將要墮落,卻又使不上力,這是苦。了知暇滿無常,了知自己的意念實在不聽使喚,了知自己會墮落的可怕,相信佛菩薩是唯一的救護,因此一心祈求依止,這是求皈依。所以我又覺得我懂了。
師父要大家回家做功過格,我才要做,發現我又不懂了。增上生、了凡四訓、功過格,和這一切又有什麼相關呢?為什麼做功過格,可以助我走增上生呢?不是要依止師長嗎?為什麼不是師長給我一張功過格,讓我依循,而是要我自己擬自己的功過格呢?
仔細思惟,覺得似懂非懂,把它寫下來,其推理的過程如下:
一、確定要走增上生:確定整個宗旨,是為了要走增上生道而成佛果。所謂增上生,長的來說就是要一世比一世好;短的來說,就是要一時比一時好。而由業決定理,我應造什麼樣的業,來確保我能走增上生呢?
二、故要造現法受的業:業依重、近、串習、先的順序感果。縱使今日行善,若善業不夠重,卻有某個惡業先感了果,一岔開去,不知何日再回來,就不是增上生了。更何況若要一時比一時好,更容不得等來生再感果。然而,要如何才能造現法受的業?
三、要有善的增上意樂:意樂是造業的重心。我造業時的意樂是善的增上意樂嗎?要如何檢查呢?
四、以觀功、念恩來檢查:父母是大恩田,研討班是大功德田,以觀功念恩來檢驗,發現自己觀功念恩的時候少,觀過念怨的時候多。不但不是造善的現法受業,還常常造惡的現法受業。如果再不勵力對治,再悠悠放任隨習氣而走,定往惡趣。若要改,如何改起?有古人可以效法嗎?
五、應效法袁了凡,及俞淨意公以改之,他們兩位都是現法受,現世改變命運(業)成功的人。袁先生的改過步驟層次很清楚。俞先生則是改過之前的行為和我很像。就如他的結文昌社、放生、惜字;我亦讀廣論、參加研討班、參加法會、供佛、禮拜。我也想學好,只是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身口或不犯,意念則隨習氣造惡。袁、俞兩位先生求的是現世安樂,我要求的是增上生道,要如何效法古人呢?
六、先懺悔求皈依:俞先生在觀音大士前叩頭發誓,此後一言一動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袁先生則在佛前為疏發露前罪,日間之善惡行於夜間焚香告帝。我為佛弟子,亦要懺悔以前的惡業,皈依三寶,觀業而行。
七、次應持戒改習氣:袁先生為求人間福報,故做功過表,行善事。我求增上生道,終成佛,故做功過表改習氣。功過表上列的是我要改的習氣(或造業時之意樂),每日行事,詳記在簿,如袁先生之治心編。每夜檢討禮佛懺悔,每晨早起策心力。希望能把以前依無明相應的業體,改成以後依正知見相應的戒體。
八、最後回向得善知識攝受:欲得成佛道,必先依止善知識,而得善知識的因,在於具弟子相,而欲具弟子相,重心在於正住。而正住即是不墮黨類。今日對治習氣,不再走老路子──「相應的就貪,不相應的就瞋」就是種下正住最好的因。
依此推理,好像懂了,但未真做到之前,不可能真懂,故我自知往後將於懂與不懂間不斷來回。
全文收錄於 第 14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