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研討班 趙正義
此懺悔支,在我們淨化貪等煩惱及盡除罪障中,占最重要的一門。若無經過此門,就如同未播種前的荒田。若無實際的體認,虛實的裝飾,雜草依然存在;所以我們經常總是事後才後悔做錯,同樣知見也就難生起。經常在廣論研討時,可以把文章消得很好或者說出其內涵,但要就日常生活煩惱的行相與對治及對事情的抉擇,總是有問題。換句話說,佛法與生活是兩極的。這些與懺悔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就個人對懺悔加以淺述:
《南山律在家備覽》引《事鈔》云「但防過去未來非,現在無非可防」,此顯示出,必須明白過去造業的情況並要觸摸到心造作,若未了知造業的心相流程,那懺悔是難以得力的。所以資持云「懺此翻悔往,取其意謂不造新,謂止斷未來,悔謂恥心於往犯」。但有一類者說:罪從心起將心懺,而忽略禮懺;雖然在行持的認知有分愚智,但事理無二。上智達理不礙修行,中下者卻昧空,而得理失事,如有目無足不能前進。有的逐事迷理而計功分課不了緣生,如有足無目,不知所從。
所以禮懺時總分能緣心及所緣境。但於懺悔前,定須觀察過去造業的心相(在於等起時觀察),正面對強緣發露追悔時,將重點置於能緣心盡力追悔(此為主動,若於境上則為被動,功效減弱,但是心境是分不開的)。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云「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是明顯指出對治的關鍵。《廣論》中「如理作意思惟」,「後防護否」。《資持》釋之「懸防」。《事鈔》續之「隨行有功」,都在談此道理,所以業的功用,局在行心才得成就。所以三歸依的正歸依是在「法」,尤必須在懺悔而生起;但這也不是短時可得的,所以《廣論》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恆常串習是不可缺的。
又有另一類者作是念:謂無我即不執著。然此雖能暫時相似遮止貪等煩惱,但非是正對治。如何說呢?對治應以從用為功,只是想心無此功用,如「瓶破當真見破,若謂瓶破,實未破,非是對治之義」,故紫柏大師云「磕破頭也枉然」,也是指對治有功用否。《廣論》云「爾時意中變生熱惱,為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及「破壞現行」,都在說明懺悔有功用否。
另說,異生根識,雖是現量,但非聖言量。若以異生根識自謂不執著即是對治或無我,那佛說懺悔及勝義諦有何用呢?然而此「我」,是在心識上假立的相續,必須經「無我觀察慧」才真實了解無我。若反而於心識上本無我,又增上執無我,那不是妄上加妄嗎?所以「無我非執無我即是義」。應該以抉擇見為修,只是心識作意不執著,那不是正對治,更談不上勝義諦。須知佛雖永離薩迦耶見並諸習氣,永斷一切我我所執諸分別心,亦嘗說我及我所,是故當善知聖者善巧方便。故並非名言識空而我所不空。所以《廣論》云「無觀察慧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故應當善巧學習,相互共勉。
全文收錄於 第 6 期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