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善慧稱大師/造頌
帕繃喀,慈氏持教事業海大師/講授
比丘潭影/摘擇
丁二、消除後世欲望之方法者。「頌」曰:
業果不虛、輪迴苦,思惟能除後世欲。
「講錄」曰:「希望自己後世獲得梵天、帝釋及轉輪王的身、受用及資具等安樂之心者,是後世欲。……思惟業果及輪廻苦者,是消除後世欲望的方法。……希求解脫輪廻者,須思惟業果以止惡修善,首先要於業果生起信心;次則思惟佛說:業決定有及業增長軌則,未作不受果及作已不失壞等四種業果理趣門。若能詳細思惟,必於業果生起決定信心;止惡修善之心亦能生起。……總則思惟業果亦可消除後世欲望之心。但主要還須思惟輪迴之苦。……解脫輪廻不僅是從此處到另一處一樣,而且是要斷流轉輪廻的五取蘊之身;這就需要用通達無我之慧,根本斷除流轉生死之身,才叫解脫輪廻。」
修習暇滿義大、難得、死無常及業果不虛、輪廻苦等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中均有,這裡就不多說了。
丙三、生起出離心之量者。「頌」曰:
修已於輪廻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出離心生
「講錄」曰:「由思惟無常、惡趣、業果及樂趣苦等,了知若未徹底解脫輪廻,不僅欲界天樂亦唯是苦,毫無意義,并須於梵天盛事,亦不生起一剎那頃的希求之心。例如心有極大憂慮的人,縱於夜間偶爾睡醒之時,心於其事亦明記不忘一樣;修出離心的人,若任何時候,作意思惟,亦能生起真實希求出離之心者,即是生起出離心之量云。」乙二、說菩提心亦分三:一、需要生起菩提心之原因。二、生起菩提心之方法。三、生起菩提心之量。
丙一、需要生起菩提心之原因者。「頌」曰:
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講錄」云:「雖有如上所說之堅強出離心,若無菩提心寶之所任持,則作任何善事,只是解脫之因,不能成為一切種智之因。由於出離心,聲聞、緣覺亦有故。因此,欲成佛者,首先需有三主要道。其中,尤應生起此菩提心,若無此菩提心寶,縱有若干神通、變化,亦不能入大乘之行列,終不能成解脫一切有情,遠離生死、涅槃損失的大菩提之因,故非圓滿大樂之因。諸聲聞、緣覺及阿羅漢,雖有現證空性等功德猶如金山一樣,然彼等道不能成佛者,亦由無菩提心之所致。……不僅如此,入不入大乘之行列,亦依有無菩提心而定。由是之故,凡欲求得佛位者,皆須修行菩提心寶為要云。」丙二、生起菩提心之方法者。「頌」曰:
四瀑流沖難阻止 業力繩索緊密繫 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無邊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講錄」曰:「母等眾生,常被劇苦之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等因時四種瀑流,及被生、老、病、死等果時四種瀑流之所漂流,手足等亦被極難解除之業繩緊密繫縛;此繫縛之繩,亦與皮繩、毛繩不同,而是被難斷難解的業繩之所繫縛,而投入我執鐵網孔中。若在白晝尚可求人解救,而是黑夜為無明暗之所蒙蔽,漂流在漫無邊際的有海之中,生已復生,遭受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無有間斷,長受難忍的苦逼。母等眾生自己無法解脫,解脫彼等之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現在既有解脫彼等的方法可行,當思母等為苦所逼之情狀已,次第修習擔荷解脫彼等重擔的增上意樂及努力生起菩提心寶的方法為要。
生起此菩提心,須先生起思惟,為了生起思惟,就要聽聞正法。如果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的心明願生起之時,即是慈心。願一切眾生離苦的心明顯生起之時,即是悲心。此亦例如受母極愛的獨子遭受重病之時,其母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唯想迅速獲得一個解除此兒病苦的方法才好。如是我們自己解脫一切眾生苦逼之想,能在心中相續不斷,很自然地生起之時,即是悲心生起之量。
佛陀教法中,修習菩提心寶的方法有二:一、七因果教授。二、自他互換教授。於此二種教授之中,隨修一種,即能決定生起大菩提心。修此菩提心之方法,既完全而又正確者,即為曼殊依怙宗喀巴大師的正法心要《菩提道次第論》。須以此法門而修習大菩提心。
修菩提心方法,簡要言之,即先修等捨,次於知母等七法,次第修習。其中知母、念恩、報恩三法為悅意慈之因,悅意慈是彼三法之果及是大悲之因。修菩提心是否有力,亦是以大悲心之大小而生。……大悲心生起之時,即生肩荷普利眾生重擔的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生起之後即生大菩提心云。」
全文收錄於 第 2 期 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