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不離

師父在《廣論》一百六十卷錄音帶裡殷殷叮囑,佛法的特質是內學,示寂前兩天不忘教誡弟子:「經論不可不學,但是如果整天辯論,在生活中卻一點也用不上,這叫什麼佛法?所以,聞思經論一定必須與自心相續結合。」因為有真如上師,法師們在學修五大論、翻譯經典時,才能逐步實踐師父教誡。

數次喊停只為調心

學辯論要結合心續,師父為此,多次在僧團推動辯論學習,又不惜多次親自喊停。每次喊停,師父都會清晰地跟大家說:「沒有人比我更想學辯論。」

有一次,師父和如俊法師輕鬆談話,不一會兒,師父問如俊法師:「奇怪,以前跟你說什麼事情,你都不敢隨便說一個『不』字,怎麼現在跟你提的問題,你都有很多相反的看法?你是不是學辯論學壞了?」第二天,師父再次宣布僧團辯論學習停止。如俊法師理解到,傳承辯經學制中祖師明示,辯論要有尖銳理路、深刻的質疑和思考,但傳規明定不得質疑上師三寶。因為如果三寶的加持來源都懷疑,往後就無從學起。

如俊法師說:「我們本來禁不起檢查跟要求,直到上師出現的時候才成為可能。」在上師答應負責帶領大家學習的前提下,師父答應重新啟動五大論學制。

上師在想法和修為上和師父無二無別,龍樹菩薩有心子聖天菩薩;宗大師有心子克主傑尊者;真如上師,就是師父的心子。雖然上師很謙虛,但很多學習五部大論第一班的法師都非常訝異地發現,在辯論上,上師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高度。碰到抉擇內心的觀察的時候,上師幾句話就能善巧、任運地把法師辯倒,而且往往能將第一章第一頁的價值,直通密續。

學辯論怎麼結合心續?上師表示,其實熟悉師父講的《廣論》160 卷錄音帶,就可以掌握要竅。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如俊法師說:「因為上師依止法做到圓滿,所以師父選擇上師來接班。透過跟上師學習,僧團在依止法上進步,僧團進步了就可以影響廣大俗眾。」

結合心續的實例

翻譯過程經常需要對字詞的定義進行討論,如法法師在探討、分析「信心」兩個字的字義時,因為反覆思惟師父對《廣論》的開示,品嘗到結合心續的美妙。

「師父在《廣論》裡面常講,信心兩個字有澄淨、淨化的意思。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講到信心,我們有時候講『你信你的爸爸』、『你信你的老師講的話』,這樣的信跟澄淨有什麼關係?」

後來看到玄奘大師以及其他祖師的註解,乃至直接請問授義師,他了解到,佛法講的『信』不是一般人概念中的『信』。『信』有很多不同面向【註】,其中一個就是你要相信正確的東西。「如果你相信的是正確的東西,心會乾淨、澄淨,另外一方面,欲求,你會有想要得到它的感覺。」

如法法師時常思考師父講過的開示,每當他感到心裡有撓動的時候,多少都會反問自己:「我現在信心是否不現行?」後來才肯定信心不現行的時候,確實心的澄淨感覺也就沒了。

「那時候沒有一種很強烈的,想要去追尋佛法、欲求佛法,相信佛法就是能夠解決我這樣的問題的信心,想的一直都是其他的東西。反過來,如果我重新把我的心緣著佛法裡面講到該怎麼看這個業果,看到心的撓動去調伏它,心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了。」

師師相承深廣美

如俊法師舉《宗喀巴大師傳》說明,以往藏地普遍認為《釋量論》是專門教辯論的經論,並不涉及、探討實修。但宗大師展現了不共功德,從《釋量論》中看出引導實修道次第的內涵,當下信淚直流。由此理解,在宗大師教法的心要裡邊,辯論本身就是跟心續結合、跟實修結合的。

師父正是把握住了這個特點,所以非常要求法師們學辯論時,從一開始就要結合心續。師父還常叮嚀僧團:「永遠要記得一個特點,宗大師是在辯論當中現證空性。」

漢藏兩地的預科班,因為學制不同而有差別。藏地已有完善學制,預科班同學只管背書、辯論,實修部分到時自然有學長帶。漢地在草創期,師父當年招收的預科班就是第一代,所以一開始學就要結合相續。師父的做法看似與藏地反過來,實際上符合大師心要。

如法法師表示,師父一再提醒,即使辯論辯得很好,認識不到煩惱相,不能去對治煩惱的話,這些一切通通變成空言,就算翻譯出來也是空言。上師也說,最厲害的辯論高手,必定是對內心的行相掌握最清楚的人,唯有這種人在辯論的時候可以直接趣入最深的那塊,讓對方無可招架。

「所以我覺得師父回歸了我們學習佛法、翻譯經典的本質核心,到底要做什麼?當成事業來講,可以把它講得轟轟烈烈,但是核心到底為什麼做這件事?其實是調伏煩惱。辯論再多、翻得再多,如果煩惱沒法降伏,貪瞋癡行相認不清楚,很可惜。結一點緣,很可惜。」

學習筆記:神州晤雪域

註:信心,可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 ‧ 四家合註》第一冊 204 頁關於澄淨信、信解信、欲求信的註解。

來源:《福智之聲》231 期 第 52 ~ 5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