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場愛的修行

文 / 若荇

文 / 若荇

我們逐漸認識了失智人口的發展,了解目前醫療所能提供的種種方向,更看見了在快樂的活動中,許多長者們的改變。於是我們接受——失智是一種苦,而我們只能苦中作樂。然而有一些人,用另外一種方式,奉獻出自己的一生,包含回憶等種種,讓失智,轉變為愛與感恩。

本期專題:人生,一場愛的修行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衛.斯諾登博士註1,長年研究流行病學,為了觀察失智症的發生原因,他向聖母學校修女會的修女們,提出研究請求,希望能透由神職人員規律的生活方式,降低樣本搜集中所產生的變數。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所有參與的對象,必須同意分享自己的自傳、醫療紀錄,還有每年接受認知測試。

斯諾登博士並不是抱著好奇心去的,他一遍又一遍,向每一位願意面談的修女,詳細說明這項研究的價值,成功地爭取到她們的同意。在日後長達十餘年的觀察研究中,一共有 678 位修女註2,陸續奉獻自身參與,並同意在死亡後可以對她們進行大腦解剖。

透過數百位修女的案例,斯諾登博士歸納出幾個現象。首先是早年在自傳中,使用較多華麗辭藻及文法的修女,在晚年受到失智症的侵襲機會比較少。其次則是,從自傳中透露出的正面情緒,居然幾乎可以準確的預測出,哪一位能活得較長久。有趣的是,透過這樣的觀察,會發現即使是兩位相同經歷的修女,在彼此分道揚鑣後,卻可能會出現失智與未失智這樣天差地遠的差別,最後深入分析會發現是由於小時家庭成長的環境背景不同所致。而有較高比例的失智症患者,患有憂鬱症,換句話說憂鬱症可視為罹患失智症的一個危險因子。 

經過大腦解剖後,又發現,有些生前出現失智症狀的修女,大腦解剖後並沒有任何異常。而有些大腦解剖後明顯有著病理證明的修女,在生前則完全沒有被測出失智的心理狀態。這件事證明了退化與否,和失智症間不是必然存在的正相關。也因此,斯諾登博士認為,疾病的產生並非單一原因,努力生活、改變,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本期專題:人生,一場愛的修行

「修女研究」後來一直被廣泛的討論,認為長年樂觀(正念)、與人群接觸(社交)、傳道(組織能力),都是克服失智的主要原因。回看我們自身在團體當中的學習,研讀祖師經論,聽聞思辨,是在訓練認知能力;教法中的內涵,則是提策我們的正念正知,破除負面作意;當義工、班幹部,除了集聚資糧,更是在付出愛與關懷的基礎上,經營社交關係,更別說其他如拜懺、唱讚頌等,直接與醫生提倡的養護方法相應的部份。

本期專題:人生,一場愛的修行這些學習是由誰?又是在什麼時間帶給我們的?是從天而降嗎?是聽了醫學研究後才開始的嗎?都不是。然而這樣正信正念的教法來到我們面前,卻歷經千辛萬苦。正如斯諾登博士經過長期的研究觀察,對修女們的奉獻,打從心底生起尊敬心、對病者生起悲憫心一樣。我們的師長早在生生世世以前,就一直以無數的樣貌、廣闊的大慈悲心,以及無上的深遠智慧,陪伴在我們身旁。更以團體的種種學習,來帶領眾生趣向安樂。

這些學習是由誰?又是在什麼時間帶給我們的?是從天而降嗎?是聽了醫學研究後才開始的嗎?都不是。然而這樣正信正念的教法來到我們面前,卻歷經千辛萬苦。正如斯諾登博士經過長期的研究觀察,對修女們的奉獻,打從心底生起尊敬心、對病者生起悲憫心一樣。我們的師長早在生生世世以前,就一直以無數的樣貌、廣闊的大慈悲心,以及無上的深遠智慧,陪伴在我們身旁。更以團體的種種學習,來帶領眾生趣向安樂。

本期專題:人生,一場愛的修行

「人生」——如果過得快樂就顯得短暫,過得痛苦就顯得久長。沐浴在師長的關愛中,我們僅能回報的,便是好好照顧自己,讓師長的加持真的發揮效用,將正確的思考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人生路上,師長無法代替我們受苦,一切還是要靠自身努力造作。失智症很可怕,可怕在無可變改、怕在失去、怕在無依。然而更可怕的是我們明知可以努力,卻放任流行。能沐浴在師長的加持中是一種福氣,期盼所有聽聞者,皆能一齊努力,脫離等待,主動預防。趁年輕多用功,共同完成一場被愛也給予愛的修行。

註1:斯諾登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全名大衛‧斯諾登(David Snowdon)。
1986 年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展開修女研究,1990 年將修女研究帶至肯德基大學醫學中心。曾多次在美國與歐洲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為全球知名的阿茲海默症專家之一。

註2:《優雅的老年》:為大衛‧史諾登博士所著,記載關於失智研究中六百七十八位修女的相關案例,書中除了提到斯諾登博士的觀察發現,也表達出他對修女會及修女們的深深感恩。

來源:《福智之聲》234 期 第 66 ~ 6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