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老和尚開示
然後呢,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起見,所以我要想達到這麼崇高的目標,那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一定要認真地學習。那麼要去學習,第一件事情要了解;要了解了才可以實踐;實踐了才成功。那麼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從真正的過來人去聽聞、去學習。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在這裡,這個題目當中有兩個主要的分野點,這是一開頭最主要的。我把這個上面寫為一個叫「學我」,一個叫「學佛」。前面我們已經了解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學習,那麼為什麼叫「學我」呢?為什麼叫「學佛」呢?這兩個加以簡單地說明一下。
在說明這個之前,我先運用古來佛門當中的大德的幾句話,就是說,這些人學習了已經很有成就的這個話;那麼另外呢,不妨用一點世間我們常識可以判斷的來說一說。我現在要講的那位大德是明朝人,叫蕅益大師。在漢地的佛門當中,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師。淨土的祖師們說他是淨土的一個大祖師,是第九祖;然後律宗說他是復興這個律門的一位大律師;然後教下他又是學很多,博通。換句話說,在佛門當中他是真正很有修行的,牽涉很廣的一位大德。因此這樣一位了不起有成就的人,他給我們的教誡,是可以讓我們信得過的,何況他那個教誡本身也是根據經、論,不離開經、論上面。他有一次在他那個寺院——專門修行人——當中開示大眾,他就說了一長串的話,我就把他裡邊重要的幾句話,在這裡先說一下。
第一個叫「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流俗就是普通的世間流行的、世俗的這種見解,你要想根據這種見解,要想深入佛門,沒有用,這個沒有用。第二個,叫作「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既然我們現在要去學,真正要學我們都知道,所以從好老師,為什麼要從好老師?因為我們學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既然學不知道的東西,能不能用我的想法去想?當然不應該。所以那個時候對老師要有信仰。如果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虛己,好好地去學,那就可以學得好。所以「自信」,如果你處處地方這樣,「不可問道」。我們不是前面說嗎?要想真正地學,最好的是跟老師,所謂學問、學問,現在你處處地方以自己的見解為作主的話,你跑得去怎麼去問法呢?內心當中就梗在那裡。
然後如果突破了這一關以後,你去聽的時候,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未會先會」是「不可語道」。通常這個佛法裡邊,很多東西有很深入的內涵,我一聽見了以後,喔!覺得以為對了,我了解了。這種情況,實際上你並沒有真的了解。也許是聽見了這個文字以後,以你的想法去想;也許你聽見了以後,只了解它的最膚淺的表面意義,那個真正的深入的內涵,還沒有真正地體會得到,所以叫「未會」,還沒有真的深入親自驗證體會,你以為知道了。這個也沒辦法可想。這個是從聽聞來說。
還有一種呢,之前我們不是說,單單聽聞是不夠的,還要閱讀,多看書,那時候有一句話,叫「依文解義,不可會道。」其實這句話,最後面一句話,很多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想學佛,是一定要真正地照著善知識學如法如理的道理,可是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大的犯忌,我們拿了文字,以自己的看法去解釋它。所以這個依文解義,另外有一種說法,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如果我們真正要想學的話,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都記錄下來,那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三藏——經、律、論。真正要學,非要透過深入三藏才能夠了解。
那麼那個時候當然跟著善知識,不過善知識不能一天到晚跟著你旁邊講,你慢慢地要去......講完了,多去參考各式各樣的所謂三藏,但是看的時候,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說「依文解義」。因為它裡邊有很深厚的、深入的意義,不是我們這個文字。因為我們現在認識的文字是我們對這個文字的理解,對吧?可是它究竟所表達,往往是有深一層的意義。所以這一些我們都應該避開。
那麼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去講,在前面談「學我」呢?就是我們去學的時候,每一個人以我自己的概念去衡準這件事情,所以或者你自己心裡面有自己的想法。我舉一個例子來說,人家常常說:「佛法是好啊,可是你只要心好嘛就好啦,你何必學佛呢?」然後呢他說:「你心好嘛就好啦,你何必吃素呢?」「你心好嘛就好啦,你何必如何……呢?」這是非常典型的所謂「學我」。什麼叫好?心在哪裡?如何好法?這都是很實在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不去細細地講,我們必須把後面要怎麼樣正確地學佛的心態比較了以後,那時候你回過頭來一看,你就很明白地能夠分得出來,什麼是真正「學佛」正確的心態;什麼是「學我」走上錯誤的這條道路。當然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地辨別,但是漸漸地深入,自然這個會顯出效果來。所以這兩個大題目,在我們真正要去學的時候,這個是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其次,就我們談到佛法當中有一句名言,這個話也完全跟世間所共通的——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說入門必須要靠信心,但是進來了以後,解決問題,單單信心是不夠的。原因是,佛自己過來人的經驗,他是從他老師、周圍的那些人,學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依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實踐,通常我們說修行。然後經過了修行,把以前的錯誤漸漸、漸漸地淨除,然後自己欠缺的部分慢慢地提升;乃至於到最後把我們的心裡這個認識作用,錯誤的地方漸漸、漸漸透過這個徹底地拿掉,剩下來的就是它的這個功能本身,可以達到絕對的標準,我們談那個「根本智」就是這個樣。在這一點上面,老師只告訴你方法,要你透過了努力學習以後,變成功你自己的認識——智慧。是藉我們自己的認識的能力,那一下就轉變,它並不是另外一樣東西。
前面我們不是說打坐嗎?是,你剛開始的時候,一副心思亂糟糟的,可是你坐久了以後,慢慢地變得寧靜了,是吧?我想這個普通我們大家可以體會得到。不過也許呢,畢竟真正學佛的人不太多,就是學了佛,要打坐的機會也很少,我們不妨舉個其他的例子來說吧!我想我們人人都有經驗——寫字。大概現在這個時代不會寫字的人很少吧?寫字這件事情也是一樣。老師告訴你這個字怎麼寫,一筆、一劃、一點、一捺,是,你看懂了,你相信他,你才願意照著他去寫,所以這個是相信。然後呢進一步來說的話,你必須自己練習,要花了很多的時間,然後它當然有訣竅。當你這樣去練的時候,你能夠鍥而不捨地練,練到後來的話,你自然而然覺得,嗯!這個得心應手。一拿出來,寫出來字,自然覺得很漂亮,你也說不上來。當然做很多事情,就有這種力量,他那個心裡邊就會這樣產生這種功效。當然這是舉一個比喻來說。等到你自己能夠伸縮自如,完全控制,乃至於了解了訣竅,那個就是智慧,這樣。
來源:《福智之聲》238 期 第 4 ~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