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萬物樂土

所有的人類、甚至是動物,都想活在慈悲的氣氛裡,沒有人喜歡冷酷的世界。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創造慈悲、創造感恩、創造寬恕,非常積極地去營造這樣美好的世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真如.《心之勇士》248 則

► 宗教護生與時俱進——佛教放生演變與遞延
► PEI 動物樂園 讓心更美好
► 福智護生事業 三大主題五大專案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宗教護生與時俱進——佛教放生演變與遞延

講者 / 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於 2018 宗教護生發表會) 整理 / 編輯室

講者 / 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於 2018 宗教護生發表會) 整理 / 編輯室

佛教倡導的放生行為,在當代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下,面臨多元的聲音與挑戰。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在「2018 宗教護生發表會」,以「佛教放生演變與遞延」為主題,透由佛教經典,從放生歷史發展脈絡切入,探討當代護生的意義,法師講述分為六個大綱,略述如下。

一、放生的理由及經典根據

1. 效學佛菩薩行誼

身為佛教徒,向佛陀學習,必須效學佛菩薩行誼。《金光明經》中的〈長者子流水品〉提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為長者子流水,眼見野生魚池瀕臨乾涸,池中上萬魚群將入死門。於是,長者子祈請大王送與大象,以囊盛水,象負至池,救護魚群,進而施食、為其演說十二緣起甚深妙法,並稱念「寶髻佛」名號,魚群命終之後得生三十三天,實際獲得快樂。此為釋迦牟尼佛過去生行誼,亦是後世「放生池」之最早來源。

2. 為持戒故

在漢地,一般出家眾受持菩薩戒,而菩薩戒當中,「殺戒」【註1】與「不行放救戒」【註2】這兩條戒特別強調不能殺生,進一步而言,眼見眾生將遭殺害之時,即應前往解救眾生。因而為了持戒緣故,應該行持「放生」行為。

3. 可消災延壽

《藥師經》上記載,如欲祛除病災,可造作「放生」善業,故為祛除疾病及消除災難,可行放生。另《雜寶藏經》【註3】亦集錄沙彌救蟻子之事緣,沙彌師父是位具有神通之阿羅漢,預知七日後沙彌必當命終。師父十分珍愛沙彌,不忍見其在自己面前往生,故請其回家面見父母。回家途中,不知情沙彌忽見眾多螞蟻,隨水漂流,命將欲絕。沙彌心生慈悲,便脫下袈裟,盛土擋住源頭,並將蟻子移至乾燥高處,全數得活。拜見父母之後,沙彌返回師父住所,為師甚為訝異,暗自思忖:「為何依舊存活?不是本該命終?」遂以神通觀之,得知沙彌以途中救護蟻群因緣之故,善業所感,原本七日即將結束之生命得以延壽。因此,後人於生病之時,便希望透由放生,延長自己生命。

4. 為累積功德故

《大智度論》中特別提及:「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身口造業,以殺生之業最重;諸功德當中,則以放生為第一。此乃眾生最愛其命,殺害眾生,造成眾生痛苦;進而推知,如果能夠救護眾生最摯愛之生命,功德無量。故為累積功德緣故,亦當施行「放生」善業。

5.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人眼見動物即將被殺害,自然而然生起惻隱之心。當慈悲之心生起,就會放生。「放生」之詞最早出現於《列子》〈說符篇〉【註4】,公元前 400 年,有人獻鳩鳥給簡子,簡子歡喜厚賞,便於元旦放生。客人詢問為何如此歡喜?簡子回覆:元旦時機放生乃布施恩惠行為。客人聞言而論:若人民知道君之願望喜歡放生,便競相捕捉,造成死傷,若君欲護生,不如嚴禁捕捉。捕捉後再放生,捕是惡業,放是善業,功過不會相抵。簡子聞後,大表贊同。事實上,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之前,上蒼有好生之德,人皆具備惻隱之心,眼見動物受苦,便想解救牠們,甚至認為此乃良好之行為表現。
基於以上五個理由以及部分經典的根據,佛教徒或其他愛護動物人士,亟欲幫助動物免於傷亡之災難。

二、理論依據

1. 自本能角度觀待

人與動物其實皆具備共同的本能,即離苦得樂。每一種動物、有情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所以,依據這種理論基礎,人類不能因為自己本身的貪欲心而去傷害其他有情,因為其他有情同樣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

2. 自空間角度觀待

地球上的萬事萬物皆是共榮共生,相互觀待依存。若你傷害到對方,回過頭來,最後我們自己也會受到傷害。

3. 自時間角度觀待

自時間角度觀待,即涉及部分宗教觀點。以佛教而言,每一個有情過去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以一位很重要的祖師——阿底峽尊者為例,他畜養很多馬,有人質疑出家人畜養那麼多馬做什麼,阿底峽尊者表示這些馬都是我以前的母親。以長遠時間而言,眼前看起來雖然是動物,但實際上過去生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為了救護我的母親,我應該在牠們現在受苦時,救拔牠們。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在造作一個行為時,其實都有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會回報到我們身上,這個就是業跟果報的關係。你這樣去傷害有情,之後反作用力,讓你自己得到這個痛苦及傷害。為了不讓自己痛苦,不讓他人痛苦,我們不該有殺生的行為。

三、中國放生的演變過程

談到中國放生的演變,從剛才引用的事例得知,佛教尚未東傳之前,放生行為已經存在。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南朝最著名之菩薩皇帝——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後,漢傳佛教僧團開始遵守《梵網經菩薩戒》不吃肉,這是前所未有的,進而下令吃素、放生,更派臣子去屠宰場買生物放生。同時代北朝的北齊文宣帝亦下令斷酒禁肉,禁止捕捉蝦蟹,甚而禁止捕獵鷹鷂,提倡素食,產生上行下效結果。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府大力提倡的緣故,因而素食、放生、禁止殺生的行為,蔚為風潮。

爾後佛教逐漸興盛,隋唐時代達到鼎盛時期,隋朝智者大師在天台山提倡放生池概念,聲名遠播。大師慢慢教育和勸說漁民,將他們以前捕捉的地方改變為放生池,除不准捕捉外,更進行餵食。甚至智者大師因應緣起,效學《金光明經》中長者子流水的行誼,為眾生說法,與眾生結善緣,為眾生種下善根,希望在未來能因聽法因緣,生命得以增上。

唐肅宗在全國八十多處設立放生池,宋真宗詔令重修唐代遺留之放生池,嚴禁百姓捕魚,提倡放生,不遺餘力。在民間,北宋高僧慈雲懺主敦請州判上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獲朝廷准許,禁止一切漁獲捕獵,結合國家力量進行放生,重現智者大師時代之放生風範。

宋朝以降,明朝、清朝到近代都有很多大德極力推廣放生,譬如明朝蓮池大師非常提倡放生,除了上述的放生池外,猶規劃放生所之區域,救護山林巨生動物,不准殺生或餵食動物,並有〈蓮池大師放生圖解〉傳世,圖文並茂,殷殷告誡世人。近代大德弘一大師及印光大師更為佛教徒所熟悉,兩位皆大力倡導放生。弘一大師與弟子豐子愷共同醞釀《護生畫集》,由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題寫詩文,以漫畫方式呈現與宣導。近代社會上,響應放生者與日俱增。基本上,只要是佛教徒都非常認同這種行為,只是需要在做法上做更仔細地探討。

四、當代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1. 不符合國家法令規定

現階段對放生來說,國家有法令規定存在,而一般的放生方式,是不太符合國家生態保育的相關法令規定,這是第一項挑戰。

2. 環保團體反對

環保團體考慮到生態或者外來物種侵犯等議題,通常認定放生與環保議題相衝突,這是另一項挑戰。

3. 放生與捕捉之間的惡性循環

1980~90 年間,因為財富逐漸累積,心靈覺得空虛,普遍認為放生是良善行為,放生流行。但因放生數量增加,捕捉人數也隨之增加,使得捕捉行業興盛,造成惡性循環的影響。

4. 不當放生誤導民眾觀感

不當放生的訊息,造成民眾觀感欠佳,比如說在植物園放生毒蛇等不當的放生行為,出現在電視新聞,造成一般民眾對放生的惡劣觀感。

5. 物種棲息環境遭受破壞

由於環境變遷,動物棲息的環境遭受破壞,很多物種在外面很難生存。

五、改善的做法

針對以上五項困難與挑戰,如何改善的做法,略述如下:

1. 教育為先,加強環保專業知識並遵守國家法令

加強環保專業知識,並遵守國家法令,應從教育做起。教育為先,必須先做好教育,才是讓這種行為可以長長久久的方法。事實上,只要有機會,福智的寺院都會播放或宣導動物被宰殺過程的影片,基本上只要是看過殺生過程的人,大概就不會想吃葷了。雖然,這樣的圖片或影片令人內心糾結,不忍卒睹,並不適合普遍提倡,但是,這樣的概念卻必須讓更多人知道。當我們真正了解從一隻豬變成一條香腸的製作過程後,根本不敢吃。當我們認知改變後,我們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可是,一般而言,我們的認知是被封閉起來的。所以,環保團體常說,如果真的看到動物被宰殺,就會變成蔬食者,個人非常認同,因此,建立正確的認知極為重要。

2. 建立正確知識、與動保人士合作

宗教放生要跟動物保育人士合作,畢竟動保人士對於動物如何生存的知識研究,既深且久。很多動物放出去,牠們常常活不了,既然他們研究那麼久,相當清楚整個大環境已經改變,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如果能夠彼此合作,成效更好。

3. 學習智慧放生方式

對於部分宗教團體的放生方式,給予適當教育,例如跟林務局合作的所謂「以救傷代替買放」的智慧放生或者是放流等。

4. 消除物種歧視

此外,消除所謂「物種歧視」。這種歧視和性別歧視跟種族歧視的意涵是差不多的,亦即萬物彼此息息相關,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應互相尊重依賴。

六、結語

略作簡單結論如下:

1. 傳統放生是小量的、隨機的、在地的,不牽涉到外來入侵種,儀式簡單,過程迅速。今天因為因緣改變,我們隨著因緣,做法也要改變。

2. 我們應該要遵守國家法令,要合法、合理、合人心,這樣宗教才能真正撫慰人心。

3. 能強化野生動物的救傷,水產動物的放流,導正動物棄養的不當行為。

4. 有效地宣導放生影片,培養「仁慈愛物、民胞物與」的精神。

5. 結合大家在意的主題,譬如蔬食跟環保、健康的關係。直接說不要殺生,對方是沒有感覺的;說吃素會健康,對地球暖化有幫助,應該會有所改變。

 

【註1】《梵網經菩薩戒.殺戒》︰「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註2】《梵網經菩薩戒.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註3】《雜寶藏經.卷第四》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敕使還來。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欲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即入定,以天眼觀,知其更無餘福得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

【註4】「放生」一詞最早見於《列子.說符篇》(公元前 450—375 年):「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漢地放生演變

(資料提供:福智僧團)

時間(公元)

護生人物

護生事跡

454~476

北魏獻文帝

曾下令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

529~559

北齊文宣帝

於天保七年(556 年)五月「帝以肉斷慈,遂不復食。」次年四月頒詔禁捕蝦蟹蛤蜆等,只准捕魚,之後禁絕獵取鷹鷂,此後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從中央到地方,或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

464~549

南朝梁武帝

以〈斷酒肉文〉敕令出家眾素食外,並造十三無盡藏以實踐放生與布施,令張文休每日往屠宰場購買待宰牲畜以放生,百姓效學,蔚為風氣。

497~554

梁代慧集比丘

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

508~554

梁元帝

曾下詔建立放生亭,並撰〈荊州放生亭碑〉以推廣放生教化民眾。

538~597

隋天台智顗大師

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及《法華經》,並購各類糧食飼予魚龜。曾於天台山駐錫時,買魚塭為放生池,後為漁民說法,漁民善根顯發而轉業,獻六十三處魚塭為放生池。是漢地有史最早大規模放生的記載,並於今日西湖創放生池。

530~582

陳宣帝

敕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

638~713

唐慧能大師

於獵人隊生活十六年,救護獵物,後獵戶受感動而紛紛改業。

711~762

唐肅宗

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記

年代不詳

唐道冑法師

據《續高僧傳道冑傳》記載,道冑法師於諸州建造放生池計一百餘所。當時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

927~976

宋太祖

曾下詔每年二至九月百姓不許採捕彈射。

968~1022

宋真宗

下詔重修放生池,在淮水上下五里內禁止捕魚,歐陽修撰寫〈跋放生池碑〉讚揚真宗護生美德。

964~1032

宋慈雲懺主

勸官上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獲朝廷准許。

1523~1615

明蓮池大師

設建多所放生池,山中設放生所,有專人看護,並定期為魚鳥說法,一生寫下許多放生相關文章及儀軌,被譽為歷代高僧中推動放生最積極者。

1862~1940

印光大師

弘揚念佛法門,大力推動戒殺、素食、放生三者,留下許多鼓勵放生之文。

1880~1942

弘一大師

重視放生,和弟子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通俗易懂且影響極大。

1901~1992

蔡念生居士

一生提倡戒殺放生,編輯動物故事成書,名為《物猶如此》。

漢地放生演變

(資料提供:福智僧團)

時間(公元)

護生人物

護生事跡

454~476

北魏獻文帝

曾下令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

529~559

北齊文宣帝

於天保七年(556 年)五月「帝以肉斷慈,遂不復食。」次年四月頒詔禁捕蝦蟹蛤蜆等,只准捕魚,之後禁絕獵取鷹鷂,此後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從中央到地方,或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

464~549

南朝梁武帝

以〈斷酒肉文〉敕令出家眾素食外,並造十三無盡藏以實踐放生與布施,令張文休每日往屠宰場購買待宰牲畜以放生,百姓效學,蔚為風氣。

497~554

梁代慧集比丘

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

508~554

梁元帝

曾下詔建立放生亭,並撰〈荊州放生亭碑〉以推廣放生教化民眾。

538~597

隋天台智顗大師

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及《法華經》,並購各類糧食飼予魚龜。曾於天台山駐錫時,買魚塭為放生池,後為漁民說法,漁民善根顯發而轉業,獻六十三處魚塭為放生池。是漢地有史最早大規模放生的記載,並於今日西湖創放生池。

530~582

陳宣帝

敕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

638~713

唐慧能大師

於獵人隊生活十六年,救護獵物,後獵戶受感動而紛紛改業。

711~762

唐肅宗

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記

年代不詳

唐道冑法師

據《續高僧傳道冑傳》記載,道冑法師於諸州建造放生池計一百餘所。當時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

927~976

宋太祖

曾下詔每年二至九月百姓不許採捕彈射。

968~1022

宋真宗

下詔重修放生池,在淮水上下五里內禁止捕魚,歐陽修撰寫〈跋放生池碑〉讚揚真宗護生美德。

964~1032

宋慈雲懺主

勸官上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獲朝廷准許。

1523~1615

明蓮池大師

設建多所放生池,山中設放生所,有專人看護,並定期為魚鳥說法,一生寫下許多放生相關文章及儀軌,被譽為歷代高僧中推動放生最積極者。

1862~1940

印光大師

弘揚念佛法門,大力推動戒殺、素食、放生三者,留下許多鼓勵放生之文。

1880~1942

弘一大師

重視放生,和弟子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通俗易懂且影響極大。

1901~1992

蔡念生居士

一生提倡戒殺放生,編輯動物故事成書,名為《物猶如此》。

漢地放生演變

(資料提供:福智僧團)

時間(公元)
護生人物

護生事跡

454~476
北魏獻文帝

曾下令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

529~559
北齊文宣帝

於天保七年(556 年)五月「帝以肉斷慈,遂不復食。」次年四月頒詔禁捕蝦蟹蛤蜆等,只准捕魚,之後禁絕獵取鷹鷂,此後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從中央到地方,或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

464~549
南朝梁武帝

以〈斷酒肉文〉敕令出家眾素食外,並造十三無盡藏以實踐放生與布施,令張文休每日往屠宰場購買待宰牲畜以放生,百姓效學,蔚為風氣。

497~554
梁代慧集比丘

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

508~554
梁元帝

曾下詔建立放生亭,並撰〈荊州放生亭碑〉以推廣放生教化民眾。

538~597
隋天台智顗大師

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及《法華經》,並購各類糧食飼予魚龜。曾於天台山駐錫時,買魚塭為放生池,後為漁民說法,漁民善根顯發而轉業,獻六十三處魚塭為放生池。是漢地有史最早大規模放生的記載,並於今日西湖創放生池。

530~582
陳宣帝

敕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

638~713
唐慧能大師

於獵人隊生活十六年,救護獵物,後獵戶受感動而紛紛改業。

711~762
唐肅宗

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記

年代不詳
唐道冑法師

據《續高僧傳道冑傳》記載,道冑法師於諸州建造放生池計一百餘所。當時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

927~976
宋太祖

曾下詔每年二至九月百姓不許採捕彈射。

968~1022
宋真宗

下詔重修放生池,在淮水上下五里內禁止捕魚,歐陽修撰寫〈跋放生池碑〉讚揚真宗護生美德。

964~1032
宋慈雲懺主

勸官上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獲朝廷准許。

1523~1615
明蓮池大師

設建多所放生池,山中設放生所,有專人看護,並定期為魚鳥說法,一生寫下許多放生相關文章及儀軌,被譽為歷代高僧中推動放生最積極者。

1862~1940
印光大師

弘揚念佛法門,大力推動戒殺、素食、放生三者,留下許多鼓勵放生之文。

1880~1942
弘一大師

重視放生,和弟子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通俗易懂且影響極大。

1901~1992
蔡念生居士

一生提倡戒殺放生,編輯動物故事成書,名為《物猶如此》。

 

 

 

PEI 動物樂園 讓心更美好

文 / 編輯室整理 圖 / 月光 PEI 護生機構提供

文 / 編輯室整理 圖 / 月光 PEI 護生機構提供

活在慈悲的氛圍裡是每一個人,甚至每一隻動物的願望,多數人不喜歡冷酷的世界;天上的星辰,地上的燈塔,內心的善良,都會點燃心中期望的火苗。在許多開示中,真如老師殷切叮嚀福智學員,要積極營造慈悲美好的世界,因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護生園區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遙想北國加拿大的東部,在風光明媚的愛德華王子島省(Prince Edward Island),有一處動物樂園,收養著一群可以「頤養天年」的幸運兒,其中一匹元老級成員,曾經是競技場上奔馳如風的英挺賽馬。

故事的最初,馳騁賽道數年後的賽馬,無法再為馬場主人贏得獎金,卻又不忍就此結束賽馬的生命。因緣際會,馬場主人認識了大覺佛學院,出家眾慈悲為懷,規勸主人慎重其事。真如老師得知此事後,希望能安置這些動物,護生園於焉誕生。

之後,當地人得知有此一處動物庇護所,一批批年邁的牛馬便陸續送來護生園,雖然主人們已無力飼養,但他們仍然期盼這些曾經長時陪伴他們的生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並且可以安享餘年。職是之故,園區內的動物數量不斷增加,至今園區已大約收容近百頭牛、七十多匹馬、雞與鴨各二十隻、兩頭羊駝、一匹騾子、兩隻豬、十隻貓及一隻狗,果然是名副其實的動物樂園。

美麗的護生園坐落在島上東邊的 Primrose 地區,占地約一百多英畝,隸屬月光 PEI 護生機構(Moonlight PEI Sanctuaries),係月光國際基金會之分支非營利組織。2010 年,月光國際基金會成立後,為救護被遺棄或即將喪命的動物,特別設立了讓動物避難的護生園區,2017 年轉由月光 PEI 護生機構接手管理。

野牛公園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為慶祝愛德華王子島省成立一百週年,亞伯達省(Alberta)省長於 1973 年以十五頭野牛做為贈禮,從加西一路搭乘火車,再轉渡輪,花了六天橫越五千公里的辛苦旅程,這十五頭牛才抵達愛省的東邊,並定居至今,而這片占地約一百四十英畝的野牛棲息地,也成立為愛省省立野牛公園。

然而,為減少財務支出,愛省政府於 2012 年決定不再繼續經營野牛公園。為了保護這群野牛並延續當地的生態特色,月光國際基金會在 2014 年四月也接手管理了野牛公園。2017 年,轉由月光 PEI 護生機構管理,目前園內以收容野牛為主,數量約近五十頭。

早在十七世紀,北美洲估計有二至三千萬頭野牛在廣闊的原野馳騁,由於人類大量捕殺,1890 年時只剩下約一千頭。經過長期復育,如今野牛已回復到約五十萬頭,但這些野牛大部分並非野生,而是為了人們食用,而將野牛與一般食用牛交配所生。當初,亞伯達省所贈送的野牛,則完全是由該省的野生野牛中特別挑選出來的正統野牛。現今,在加國保護區內真正保育的野生野牛已經不到三萬頭,而完全野放自由生活的野牛更不到五千頭。

理念教育

為了將慈悲護生的理念發揚光大,月光 PEI 護生機構以愛護生命與保育動物為職責,特別是守護島上的大型動物,不僅守護動物的生存權利,而且更要提供牠們寬闊安適的居住環境。此外,機構目前還透過護生園和野牛公園的現場解說,舉辦及參與各類保育活動,期許能提高社會大眾愛護動物的意識,並透過網路與媒體傳播來推廣愛護一切眾生的慈悲理念。

吟誦著以慈悲心跟萬物打交道的主旋律,來迎接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眾生,給予牠們歡樂、拔除牠們痛苦,這也是一分成就菩提心的資糧。月光 PEI 護生機構殷切期盼天空的飛禽、水中的游魚,或穿梭草叢的蟲獸,都能悠然自在,在和諧善意的環境裡生活;進一步更期許所貢獻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讓眾生得到心靈深處的慰藉和溫暖。

汝今應當知,一切受生者,無不愛身命,是故應行施,普慈等眾生,視眾如眼目,是名不殺戒。過去來今佛,一切智所說,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若見殺生者,如刀刺其心。

——《受十善戒經》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福智護生事業 三大主題五大專案

文 / 編輯室整理

文 / 編輯室整理

日常老和尚曾說,如果是一個人受傷、生病或往生,通常會得到很多親友的關心;可是一隻動物,即使重傷而死,也很少人去關心。

於是,慈愛萬物有情的老和尚,提出了以菩提心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的「三界六道有情護生計畫」,福智團體謹遵師教,於力所能及處,開啟收容照護;救傷野放;資源保育等三大面向,囊括流浪狗收容與五大專案的「智慧護生」事業。

自 2011 年起,團體從政策、生態、科研等角度,陸續與政府機構和民間單位合作,包含林務局、漁業署、中華保護動物協會、海洋大學、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重質不重量地救護有情生命。

 

福智護生專案活動(至 2018 年)統計表

年度

護生類別

場次

放生物數量

參加人數

2011~2018

特生中心野放

126

337

9,505

2012~2018

魚苗放流

728

59,406,635

318,121

2012~2018

海洋大學野放/復育海龜

26

46

3,567

2013

食蛇龜放養

3

286

627

2013

柴棺龜放養

1

30

120

2013~2014

中興獸醫院/野生動物野放

20

165

167

2013~2018

流浪狗收容合作

39

4,530

1,081

2013~2018

屏東海生館/海龜救傷野放

11

18

546

2014~2018

乳羊放養

77

198

5,698

2014~2017

林務局野放/復育

6

233

114

合計

1,037

59,412,478

339,546

福智護生專案活動(至 2018 年)統計表

年度

護生類別

場次

放生物數量

參加人數

2011~2018

特生中心野放

126

337

9,505

2012~2018

魚苗放流

728

59,406,635

318,121

2012~2018

海洋大學野放/復育海龜

26

46

3,567

2013

食蛇龜放養

3

286

627

2013

柴棺龜放養

1

30

120

2013~2014

中興獸醫院/野生動物野放

20

165

167

2013~2018

流浪狗收容合作

39

4,530

1,081

2013~2018

屏東海生館/海龜救傷野放

11

18

546

2014~2018

乳羊放養

77

198

5,698

2014~2017

林務局野放/復育

6

233

114

合計

1,037

59,412,478

339,546

福智護生專案活動(至 2018 年)統計表

年度
護生類別

場次

放生物
數量

參加
人數

2011~2018
特生中心野放

126

337

9,505

2012~2018
魚苗放流

728

59,406,635

318,121

2012~2018
海洋大學野放/復育海龜

26

46

3,567

2013
食蛇龜放養

3

286

627

2013
柴棺龜放養

1

30

120

2013~2014
中興獸醫院/野生動物野放

20

165

167

2013~2018
流浪狗收容合作

39

4,530

1,081

2013~2018
屏東海生館/海龜救傷野放

11

18

546

2014~2018
乳羊放養

77

198

5,698

2014~2017
林務局野放/復育

6

233

114

合計:1,037

59,412,478

339,546

 

收容照護:浪浪新樂章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浪浪」近年被用來代指流浪動物,聽似可愛的稱呼,但試想流離失所、無處棲身的茫然感,若放在你我身上,將是多麼空虛無助。

流浪動物原本可能是與我們為伴的家庭寵物,卻被無情遺棄;或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走丟;甚至有的是被用來繁殖獲利,待年長無利用價值後被棄養,因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過往,動物被捕捉收容後,大多只是等待安樂死,於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在新北市八里設置保育場,主動認養政府收容所的犬隻並協助無家可歸的狗兒重獲新生。本著「既然收容牠們,就要讓牠們活得更好且活出希望」的信念,推出「您領我養」長期認養計畫。又推出「狗來富專案」——自收容所領養健康溫馴的犬隻,經過篩檢血液、絕育手術、打預防針等程序後;安置於保育場,給予基礎訓練,使狗兒重新社會化、容易親人;再送往合格的代養家園,讓牠們享有一處自由寬廣的生活場域,同時也讓保育場騰出空間收養更多動物,集結社會大眾的力量,讓許多動物不再流浪。

福智團體與該協會在「智慧護生」的共同理念下,自 2013 年四月起合作至今,協會每回從公立收容所認養犬隻後,即通知福智護生專員安排學員至八里保育場進行祈福儀軌,祝福重獲新生的狗兒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攝受,活得更健康快樂。

對於福智為狗狗做祈福儀軌,協會黃慶榮秘書長表示肯定,他認為宗教的慈悲力量不但能安定工作同仁的心,接受祝福的狗兒也能和平相處,減少打架、生病、死亡等機率。獸醫師出身的黃秘書長十分認同福智所落實的「智慧護生」概念,他強調除了愛心,護生更應要智慧、組織、方法、系統,達到真正慈悲與智慧兼具的行動。

救傷野放:「龜」去來兮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海龜是地球的老住民,約與恐龍同時期的白堊紀就已存在,然而現今海龜名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的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日前也公布 2019 年第一季(一至三月)全臺的海龜救傷通報資料,顯示全臺共有一百零三隻通報案件,其中八十二隻死亡,二十一隻存活者放回大海或收容。綜觀沿近海地區傷病的海龜擱淺原因,不可抗力的有生病,氣候變化,鯊魚攻擊;或因吞食人造廢棄物,船隻撞擊,混獲【註】,幽靈網具纏繞,吞食魚鉤等。

福智團體與國立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長期合作傷癒海龜的放流活動已行之多年,希望藉由實際護生活動,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古早民間信仰「放生」的做法,其實也是依循佛陀教誡,基於慈悲為懷的本意,期以多元化積極護生行動,弘揚佛陀護生精神。

而一直站在生態保育的角度,曾呼籲大家「不要再放生」的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於 2011 年起與福智團體合作救傷海龜後,逐漸改觀,他說:「給牠一個足夠的祝福和福分,說不定牠在未來,可以活到牠的生命終點,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宗教放生的意義......」由於雙方護生理念接近,又有愉快的合作經驗,福智團體於 2013 年起持續贊助海大程教授研究團隊海龜救傷的經費,教授則邀請福智為傷癒後要流放的海龜做皈依和祝福儀式。近年來已合作流放數十隻海龜,回到海洋的家。

【註】在特定魚種的捕撈中,意外捕捉到其他品種的情形稱為「混獲」,不但造成海資源過多浪費,也因此誤傷非目標物種。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福智救傷野放合作事業之一,詳情見 本期專題:誰來叩門

資源保育:魚苗大樂行

本期專題:打造萬物樂土

針對漁業過度發展造成的海洋資源枯竭,歐美等先進國家會針對魚種、基因多樣性、遺傳組成等諸多面向分析評估,進行魚苗放流作業。

而臺灣近五十年來漁獲量明顯減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多年前即啟動放流措施。然放流不只是簡單地將魚兒們還諸於海,便完成手續,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放流地點是否適合魚類生存?魚種是否會破壞原有生態?還要避免商人們守株待兔,還撈於民等。

自 2012 年起,福智佛教基金會與漁業署合作「魚苗放流」,由學術界培育魚苗與大範圍標記的後續追蹤,福智則安排人力於各地沿海定期舉行放流法會,祝福魚苗回歸大海。

放流程序由有關單位事先評估、訂定計畫、選擇魚種並進行培育,再進入放流前的準備工作。

1. 事前馴化:讓魚兒熟悉海水濃度,並停止餵食,降低排洩物產生,減少之後運送過程中的水質污染。
2. 魚苗驗收:針對魚種、魚體全長、健康、體色、反應、池水鹽度等進行驗收,同時還會完成病毒檢測。
3. 數量點收:使用規定的杓子,隨機抽樣調查單位數量。
4. 運輸方式:以每噸水體的魚苗數量不超過兩萬尾為原則,並持續觀測水槽內的水溫、鹽度、含氧量等,以便隨時調整。
5. 祈福儀式:對魚苗進行祝福與皈依儀軌。
6. 放流方式:有人力提桶、漁船運載、魚梯放流等三種方式。

以上放流前的整備,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才能讓魚苗有最大的機會順利歸鄉。

「普勸世人隨所見生命發慈悲心,是捐捨世財,作斯方便。」

——蓮池大師

 

來源:《福智之聲》238 期 第 67 ~ 8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