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宗旨

日常老和尚開示
時間:西元一九九三年六月十日
地點:湖山精舍

首先呢,要把這個我們的志趣、宗旨說一下,也就是我們的目標。那麼諸位手上都有一張說明,那個說明我先念一下。

一、 佛法是唯一真正離苦得樂之道。此道雖分三乘,但究竟唯一佛乘。亦即發菩提心,成就佛果。

  說,佛法呀,是唯一真正離苦得樂之道。首先這一點呢,我想大家都已經肯定了。我們大家都是在求離苦得樂,但是真正能夠提供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是唯有佛指導我們的法。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當中應該建立好了,才能夠提升到這一步。所以說,凡是經過前面一段時候的修學、研討了以後,對於這個問題肯定的,那麼我們進一步來學這個。

  那麼,進一步談到這個佛道呢,它裡邊又分三乘,這個三乘當中,真正的、究竟的是一佛乘。那這個本來這個走到......,我們真正走佛法也不一定一定走哪一條路,是八萬四千法門,最後條條都可以解決這個生死問題,乃至於達到究竟圓滿。這從這一點上來說一樣,但是它的確有快慢、遲速、難易之分。那麼《廣論》呢,把這個路是平鋪直擺地放在這裡,也可以說,統括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在裡頭的綱領,可以個人自己選。因此呢,這個裡邊從最下到最上,對我們學的同學來說,原則上面希望他全學,學完了以後呢,當然也人人都是所謂向高的地方攀,不但希望能夠漸入佛乘,而且能夠走最好的。

  那麼在這個裡頭呢,同樣地,也是要抉擇一下。那個唯一佛乘,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要走?那這個裡邊呢,也不在這裡細述。這個對我們哪,有很重要的幾個基本的概念。因為走這個路呢,因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呢,如理地去行菩提心,菩提行,積這個因,那麼感得這個究竟的佛果。所謂究竟的佛果,就是究竟圓滿離苦得樂。

二、 成佛並非一蹴可成,乃是從發心開始,生生不斷淨罪集資,故大乘佛法是一條增上生道。

  那麼第二個呢,說,由於我們前面已經接觸佛法,而且在佛法當中抉擇了以後,覺得這個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真正最快速是人持戒,然後呢真正最省力。就是我們所以平常的時候做不到的是因為覺得:「哎呀!這個太辛苦啊」,或者什麼等等;究實說來,真正最省力的就是一佛乘,這樣,而且這個也最快速。所以呢,決定要走一佛乘的,現在這個宗旨從這個上頭來說。

  那麼要怎麼辦呢?因為這件事情並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成佛並非一蹴可就,而是從發心開始,生生不斷地淨罪集資。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還要去實踐。沒有這個發心,那個沒有目標;發了這個心以後不去實踐,得不出結果。因此發了心以後還要實踐,實踐過程當中,有一個特點,它不斷地增上啊。所以眼前這個基礎,儘管覺得不好,可是還勉強可以,從這個上頭不斷地改善的話,會越來越好。所以這一個是我們能夠接受的,不但能夠接受,正是我們現在要走,必須遵循得這一條道路;一口氣要做什麼,那個談不到。所以又卻是正適應我們現在的漸次增上,而且呢這樣的增上卻是可以快速地,然後呢省力地成功最究竟圓滿的結果,那這條路呢叫「增上生道」。做的事情呢:淨罪,就是苦的因慢慢地、漸次漸次、順著次第把它淨化;集資呢,功德、樂的因,依著次第,漸次漸次增上。所以這個大乘,一佛乘,就是一條增上生道。那麼這個第二,我們確定了。

三、 增上生道一定不能離開團體,必藉團體,生生不斷以佛法,從斷、證中淨化身心。其所依必須是具有清淨傳承圓滿教證之師長,所緣必須是同心同願之同修大眾。如法行持,依次增長共業,自能感得佛陀依正主伴之圓滿佛位。

  但是走增上生道怎麼走法呢?所以第三點,增上生道是一定不能離開團體,必定要藉著團體生生不斷以佛法從斷、證,從淨化身心。我們要做的過程當中離不開那個團體,在這個團體當中,不斷地以法來轉化我們自己。前面說淨罪,這個就要斷除的;前面說集資,這個要修證的。我們從這個兩方面來淨化。實際上,我們真正淨化過程當中離不開這個人的,因為這個煩惱的生起,不是一個人,所以還有一個對象。所以當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在這種做法的話,那麼就產生了三種功德。因為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所對的人,然後呢我們改善到最後,這個是什麼啊?悲的圓滿,成就的是化身佛;然後呢,我們修證圓滿,成就是報身佛;我們呢斷德圓滿,成就法身佛。是所謂三德三身。

  那麼,這個理論是我們也比較清楚了解的,那現在在實踐過程當中,有兩個必須要的條件。哪兩個條件?下面,看文:「其所依必須是具有清淨傳承、圓滿教證之師長,所緣必須是同心同願之同修大眾。」這樣,這兩個條件。那麼在這個裡邊才能「如法行持,依次增長共業」,這樣呢因慢慢地積累,「自能感得佛陀依、正、主、伴之圓滿佛果」。

  所以這個「佛果」,我們現在了解了佛陀的果位。「依」啊,就是外面的客觀的,現在我們所住的客觀的環境,這個是不理想的;然後呢,我們將來感得的依報的話,就是每一個人的成佛的時候的這個報土。譬如說我們釋迦世尊那個華藏世界,譬如說我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都是依報。正報呢,那就是成佛的那個眾生,這個一定是個團體,成佛不會一個人,所以這個正報當中。「主」,就是這個人,譬如說我,那麼將來我努力的結果,我成就。因為我在修行的因地當中是緣著團體,所以這個團體的叫「伴」,現在修行也是伴,將來果也是伴,那麼都是菩薩,這樣。大家共同地努力,到那時候大家圓滿。

  那麼,前面剛才說的所依、所緣,這個要簡單地說一下。我是能修證的這個人,可是修證憑什麼呢?不是自己的錯誤的認知,因為這個是無明,這個一定要依靠佛陀,透過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所以這一個就是我們真正依憑的,通常說正知見,也就是說「見」。「見」這個是絕對完完全全依靠善知識傳下來的,本質上面這是佛來的。但是佛過來了以後,到我們手上,如果說有不圓滿的話,那我們照著這個去做,得出來的結果不圓滿。所以他說,這個是清淨傳承,要圓滿什麼呢?教量、證量的師長,從這地方過來。

  雖然有了這個見,不實際上去行持,這個不行。了解了道理要去做,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還要實際上的行持。那行持的時候呢,那個大乘的佛法,那就是完全是從啊......,漸漸地才從惡業了轉化成淨業,從淨業了轉化成功說能夠所謂見到那個空緣起,結果這樣的幾個次第。所以他一定有所緣的對象,譬如說,平常我們人與人之間,生活無始以來一定離不開這個人群。造業的時候,在這個裡邊;現在呢要淨化,還離不開他。所以所緣就是這個,那麼這個道理平常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來源:《福智之聲》242 期 第 4 ~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