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頌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三

十二緣起頌

  十二緣起,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支,互為因緣,故謂為緣也。普通謂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緣起,其實四諦亦攝十二緣起,以此由集諦修起,緣覺根利,已明苦諦故。又十二因緣轉,即是苦諦,明此即知苦諦之理,故對世間順違等境,能以慧觀察,不為動搖,而隨之流轉。聲聞法與緣覺法,是一非二,特教上為方便計,判為聲緣耳。此頌出《俱舍論》。

  頌云︰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為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無有實我,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假我。若爾,此蘊即應從此世轉至餘世。然蘊體是剎那即滅,無輪轉用故。要因數習惑業之作用,令中有蘊入胎相續,猶如燈焰。

  按無我謂緣覺根利,悟十二因緣而證無我,十二緣起,即發明無我之理者。未證無我,永遠流轉三界,一證無我便出輪迴。聲聞乘中阿羅漢證無我,緣覺亦證無我,故聲聞、緣覺合名二乘,同為中士所宜修也。蘊是剎那即滅,心即相續。又無我唯諸蘊一項,是三支式。無我是宗,煩惱等是因,燈焰是喻。

  四有輪轉︰一、本有︰即現在身之五蘊。二、死有︰命終剎那之五蘊。三、中有︰死後生前之五蘊。四、生有︰中有入胎之五蘊。

  此謂人死,雖捨粗蘊,而從死至生,四有之細蘊,相續不斷。故前蘊造業,後蘊受報。外道不信輪迴者,每謂甲造業,乙受報,為不合理,不知中有相續,不是兩人也。

  頌云︰如引次第增  相續由惑業  更趣於餘世  故有輪無初

  如業所引,次第轉增,諸蘊相續,果縛未盡,子縛復生。故無最初作者,唯有惑業苦,作十二支輪,旋迴不息,無始無作。

  按引如井中汲水之輪,不休息狀,喻生時惑業,死後中有身相續也。無初,謂一有一齊有。無最初作者,謂無我、人、眾生、壽者。此利根之悟也。

  頌云︰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三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

  或在名色位命終,唯歷二位,乃至取位命終,但歷七位。欲界具八支者為圓滿,色界無名色支,無色界無名色及六處。

  按緣者相集相引義,亦即依他起之依義。十二支謂緣起之支有十二也。三際謂前中後三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前後際各二,謂前際有無明及行二支;後際有生及老死二支也。中八據圓滿者,謂中際之識支,乃至有支八位,為人類之最圓滿者。以色界天不入胎,無名色支。無色界天,既不入胎,亦無根境識三者和合,故無名色支及六處支也。以下詳明十二緣起之理,亦即十二緣起之性相。

  宿惑位無明——無明︰先世煩惱,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即不明忘明義(智不及愚與煩惱愚)。
  按宿惑。謂往劫業之種子。無明無始,從熏習而起,從因緣而生。「智不及愚」謂一切種冥;「煩惱愚」謂諸冥。種冥為無明種子,無明之根。觀無明於未起將起時,如睡時觀如何睡著一般,若能觀著,覓得無明之根,可以除滅矣。

  宿諸業名行——行︰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為行
  按福業,謂能得樂報之緣;非福業,謂能得苦報之緣;不動業謂定業,能得四禪天四空天報之緣。果熟謂現在之根身,及山河大地之器世間,皆異熟果也。

  以上無明及行,為過去世,屬於前際。

  識正結生蘊——識︰於母胎等,正結生時,剎那五蘊
  按識即第八阿賴耶識。中有身、色質微細,兼有神通,剎那間可以投生,識即被牽引,結生其處。

  六處前名色——名色︰結生之後,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羯剌藍等五位)
  按結生謂入母胎時,精血識三者結合而生也。羯剌藍五位者︰一、血泡。二、肉團。三、肢分。四、皮。五、骨。名色:名屬心法,色屬色法,質言之,即指精神肉體也。

從生眼等根三和前六處——六處︰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名六處
  按六處,謂六根,但有六根,未與境識和合,不能起作用。

於三受因異未了知名觸——觸︰從出胎至三歲,於根境識三和合用起,然未了苦樂諸受,名觸
  按諸不了別苦樂及不苦不樂之三受,但有俱生,無分別。

  在淫愛前受——受︰四五歲已去,十四五已來,已了三受差別,雖起衣食等貪,未起淫貪,名受
  按六七歲後,漸次對於事物有識別苦樂感受,此時有分別矣。

  貪資具淫愛——愛︰十六七已去,貪妙資具,及淫愛現行,未廣追求,名愛
  按謂十六七歲後,對於資具淫愛,生種種強盛愛欲之念也。

為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取︰為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名取
  按謂二十歲以後,愛欲愈盛,不克自主,馳驅諸境拼命取求所欲,結果不過名利場中,誤盡一生耳。

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有︰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名有
  按依五取蘊馳求諸境,造種種業,藉前世之果縛,引後世之子縛。

  以上自識支至有支,共八支,屬現在世中際。

  結當有名生——生:由此業力,從此捨命,正結當有名生(當有之生即今識位)
  按謂依現在業力,牽引識於未來受生也。

  至當受老死——老死:生剎那乃至當來受支,總名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
  傳許約位說——傳許世尊,唯約分位,說諸緣起,有十二支。(此天親菩薩揀別說。)

四種緣起:此四種謂觀俗諦。

  一、剎那緣起︰於剎那中,由貪等行,具十二支

  二、連續緣起︰無間相續義,鄰次相屬義,謂同類異類因果,無間相屬而起
  連續者,謂第八識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為連續也。同類謂等流果;異類謂異熟果。

  三、分位緣起︰於無際中,唯取三際十二五蘊
  謂本無時間,假立三世也。

  四、遠續緣起︰久遠相續無始
  連續緣起,指中間相續。言遠續緣起,指無始相續言。

  從勝立支名。
  問︰若支支皆具五蘊,何緣但立無明等名?
  答︰以何支中何法勝,故立何名。
  謂十二支中,雖皆具諸法,但何法較勝,即立何法以為名也。

於前後中際為遣他愚惑——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現在不知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執無因,如斷見等;或執邪因,如大自在等。佛為救此愚者,說十二支
  按生不知來謂前際,死不知去謂後際,現在不知何等是我謂中際,此我云何,謂五蘊,我誰所有,謂無主宰,我當有誰,謂一切山河大地,皆我所變現。總之一切現象,非無因,非邪因,乃和合而生,即緣起,故假定三世以除邪執也。

(參考PDF117頁二圖)
圖:流轉輪
內輪:惑—業—苦—(惑)
外輪: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

(下圖)
無明、行
初入胎—識
       住胎中—名色、六處
       出胎後—觸、受、愛、取、有
生、老死

煩惱無明、愛、取
行、有
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苦事) 

  頌云︰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即略因  由中可比二

  由中際之廣,可比前際之因,後際之果,故略。

  按三煩惱,謂無明、愛、取三支,二業謂行、有二支,七果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七支。由中可比二,謂由中際可比前後二際也。

  從惑生惑業——惑生惑:愛生取;惑生業:取生有,無明生行
  按愛支取支皆惑也,愛生取,故云惑生惑。取支無明支屬惑,有支行支屬業,故云惑生業。

  從業生於事——業生事:行生識,有生生
  按事即果,行支有支屬業,識支生支屬果,即事,故云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事生事:識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愛
  按識支、名色支、生支、老死支,皆屬事,識生名色,生生老死,故云事生事。受支屬事,愛支屬惑,受支生愛,故云事生惑。

  有支理唯此
  謂十二有支之理,唯此惑業苦之所流轉也。

  以上為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即集諦,緣覺為聲聞中利根,苦諦已經了解,故修行從集諦入手。

  十二緣起中無明,即眾生體。眾生有明時,有不明時,但有不明,即為無明。無明無起點,從熏習來,即從緣生,緣生故無起點,無明指個個不同的無明而言。

  十二緣起即四諦,流轉即苦集二諦,還滅即滅道二諦,觀緣起即俗諦觀。

  以上中士修法竟,以下為上士修法。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參、中士修法/十二緣起頌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