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受國發會委託,參與花東六星計畫有成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

「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

鏈結產業多元合作 活化在地農業、經濟與人文價值

開創花東有機農業永續發展模式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 2015 年起,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以下簡稱六星加值計畫)。為推動花東地區農業加值發展,深入花東地區擇定奇美、豐南、電光及達魯瑪克四個具發展潛力的部落,透過資源盤點與整合,輔導部落農民串連在地有機農業、文化創意與觀光休閒等重點核心產業進行跨業加值合作。從一級農業轉型,向二、三級產業延伸,將利潤、技術及能量蓄積於當地,促進人才培力及多元合作。三年來,透過輔導不同部落的農業及產業發展條件,開展出有效率地整合運用資源,達到部落自立發展、產業協力創新價值等模式,成功建立起花東區域永續發展的參考典範。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長期深耕有機農業,一路走來充分體現生態農業理念中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態環境間、人與天地萬物間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而六星加值計畫的精神,即是透過產官民共同合作,創造有機農業發展新的制高點與寬闊格局。

蘇執行長說明,花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然因位處邊陲、受限於地理環境,產業規模多屬中小企業或微型產業與低技術服務類為主,再加上近年因地震、水災等危害,導致族人無法仰賴土地為生、農村人口外流及高齡化、農產價格低迷、文化傳承與部落自主照顧系統衰微的情形。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關懷部落農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成果

為推動花東地區產業加值發展,國發會委託慈心基金會自 2015 年起,參考日本六級產業化法,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東部擁有純淨的環境,有機農業雖然占花東地區總耕種面積約 2%,但應尚有潛力擴大種植。因此,計畫擬定以有機產業發展為主軸,並整合花東特色之觀光休閒及文化創意等重點產業,輔導部落農民從一級有機農業生產開始,到二至三級的鏈結產業多元合作,活用地方農業及特色資源,創造出加乘經濟綜效,讓農產品附加價值一體化留存在農村,進而促進地產地銷、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農村就業發展,以及保存自然人文等,達到地區活化與再生。

蘇執行長進一步說明,基金會以整體參與、導入資源及共識協作為培力核心理念。同時,採取勞動力密集、高品質複合型態,打造區域性、自主性經濟規模,從整體的角度協助部落發展合作型組織,復原部落共同體,達到計畫最終願景為產業及文化存續得以自主自立。

計畫首先擇定奇美註一、豐南註二、電光註三及達魯瑪克註四為花東地區具發展潛力的亮點部落,並於初期深入進行資源盤點。包含有機農業發展現況、主要作物與農特產、生態地理環境、原住民文化歷史,以及具有潛力發展的合作事業組織等。盤點後分析出困難點多在有機生產缺乏、加工場域及技術觀念不足、產業規模小、銷售經驗不足、品牌與產業經營概念缺乏等。基金會進而擬定輔導策略與行動,在一級有機生產階段,輔導有機農業理念與技術、協助相關驗證與設備申請、進行作物種植品項與穩定生產規劃輔導、整合田區與組織產銷班形成規模。於二級加工階段,導入食品安全衛生觀念與包裝及加工技術,同時鏈結地區異業整合,以及發展農商工跨業合作加值。最後在三級行銷輔導部分,媒合契作廠商與通路及消費者社群支持、建立品牌與農商工異業合作、推動部落合作事業等。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豐南部落總幹事藍姆路卡造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達魯瑪克部落產銷班班長潘王文賓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電光部落里長潘寶瑩分享六星計畫部落發展特色與亮點

慈心基金會六星加值計畫共同主持人陳榮宗說明四個部落重點特色:在奇美部落區,輔導農民在一級部分順應當地理環境種植耐運輸、耐儲存、加工運用性廣泛及臺灣自給率偏低的硬質玉米,再於二級及三級導入花蓮返鄉青年產業「三十代公司」(品牌為「花東菜市集」),開發出暢銷商品「山豬壞壞」,於誠品書店、博客來等知名連鎖通路上架;電光部落部分,導入東豐有機米契作,讓電光農民重拾信心,延續中斷已久的有機米栽培。此外,協助整合部落特色產品開發「電光三寶」禮盒、輔導部落製作「黑豆醬油」,同時整合部落咖啡農友以「電光河岸日出咖啡」品牌作加工與行銷,媒合於企業及市集銷售;而豐南部落區,導入一級的農改場栽培技術與友善環境耕作理念種植綠色保育的紅藜,並媒合廠商收購。在三級部分,協助將「哈拉米」包裝融入在地的里山文化景觀特色,開發伴手禮;而針對達魯瑪克,在二級加工品開發部份,輔導改善香椿茶包包裝設計與標示,並委託代工廠,製作「香椿蛋捲」,鏈結三級的旅遊行程作伴手禮銷售。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樂弟食品(銀川米) 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樂弟食品(銀川米) 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 (左起)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及樂弟食品(銀川米)負責人賴兆炫說明六星加值計畫過程與發展樂弟食品(銀川米) 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樂弟食品(銀川米) 負責人賴兆炫分享六星計畫雙米餅二級加工環節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花東菜市集創辦人彭昱融分享六星計畫開發「山豬壞壞」產品過程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奇美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山豬壞壞玉米棒、雙米餅、山羌紅藜、手工野菜水餃等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豐南(吉拉米代)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哈拉米、哈拉米餅、梯田文化景觀手機擦拭貼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電光部落六星計畫特色商品:電光河岸日出咖啡、黑豆醬油、電光三寶禮盒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達魯瑪克部落六星計畫特色產品:香椿蛋捲、台灣黎、小米及樹豆等

截至今年四月止,計畫輔導成效涵括有機及有機轉型期農耕驗證已達 62 公頃、綠色保育標章農地逾 30.6 公頃、媒合契作與收購廠商、媒合在地通路與消費社群、改善部落農產品包裝及標示、建立特色品牌、開發部落農產特色及文創商品、輔導部落食農整合特色遊程、協助成立產銷班、促進花東在地產業與返鄉青年合作鍊結,以及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等;慈心基金會在計畫最後一哩路,即是將計畫執行 3 年來與部落共同建立的 know-how 系統化,培育部落後繼推動人才,協助部落自立發展。今年計畫最後,將彙整有機農業產業多元合作模式經驗,建立一套可茲遵循的推動架構與操作步驟,並編製成作業指引手冊及成果,擴散六星加值計畫成功經驗,提供農民與外界實務操作參考。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

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奇美部落經理蔣金英(左二)講解硬質玉米六級化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部落生產加值過程

 

註:花東六星計畫部落簡介

一、奇美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奇美部落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最東邊海岸山脈山林中,瑞港公路(花 64)中點。土地面積有 44 平方公里,80% 為山林地。目前居民 113 戶,約 500 人。族群組成以阿美族為主,另有布農族(佔總人口數 1/4)及少數其他民族。

奇美部落為阿美族文化發源地,文化資產豐富,早期因傳統封閉及交通不便,受外來干擾少,傳統文化保存完整。但近二十年來人口外流情況漸趨嚴重,青壯年被迫到都市去工作,傳統文化面臨式微危機。有感於此,13 年前一些部落青年決心返鄉,以「文化深度之旅」、「轉型有機農業」以及「發展文創產業」三大主軸推動部落營造。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考量交通運輸以及灌溉水路問題,奇美部落近年來在各單位輔導下,陸續嘗試了洛神葵、甜龍筍、水稻、小米、小麥、紅豆、綠豆、黃豆、野菜、四季豆、南瓜等作物,104 年度計畫開始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驗證面積已達到 6.5913 公頃,在計畫輔導下,耕作品項持續朝向耐運輸、耐儲存的雜糧與瓜果類,以及適合發展加工產品的作物為主要發展方向,核心作物品項包括硬質玉米、毛豆、洛神、南瓜、紅藜等,陸續活化休耕地,擴大有機耕作面積。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奇美部落長期以來透過推廣部落深度旅遊、文化泛舟等活動,結合臉書粉絲專頁、網站等社群網絡平臺,推動二三級產業的發展與行銷。104 年度計畫與部落開始合作後,在原有的基礎上,協助部落更進一步完整化產品形象,並開拓穩定的銷售通路;目前計畫推動的成果包括輔導進行「山羌紅豆」、「山羌紅藜」及「野菜水餃」的品牌建立與包裝改善,促成產業多元合作商品開發,如:媒合加工廠樂弟食品以部落農產品加工製作米餅、玉米粉、導入花蓮返鄉青年產業「三十代公司」(品牌為《花東菜市集》),以部落硬質玉米為原料,開發出暢銷商品「山豬壞壞」,並於「誠品書店」、「博客來」、「統一超商」(7-11)等知名連鎖通路與電商上架。行銷部份以奇美部落野生動物為特色,製作「奇美部落」品牌貼紙與紀念章。在產品銷售上,積極協助媒合在地通路與餐廳逾 10 處。導入生態旅遊及親子旅遊概念,開發野溪觀魚以及民族植物解說主題遊程,以期更高程度結合一二三級產業之成果進行產業行銷。

點我收合

二、豐南部落(吉拉米代)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豐南部落位於花蓮縣富里鄉,人口約有 900 人,常住人口約 300 人,阿美族占總人口 60%,其餘分別為外省人、閩南人及客家人。當地阿美族人長久以來沿著峽谷地勢開墾出的梯田景觀,於 2012 年由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遂有「臺灣里山」之美名。近年來,由於人口持續外流,部落開始嘗試發展社區自主產業,盼透過開發自有品牌、自產自銷,提高農民收入,吸引青年回流,維繫部落景觀與傳承傳統文化。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豐南部落從事有機生產已有多時,農作物以水稻及梅子為主:有機水稻面積逾 35 公頃,有機梅達 22 公頃,為計畫四個示範部落中有機種植面積最大者。山區有野放採集的箭竹筍及桂竹筍,以及五月桃和甜柿等果樹栽培,但規模不大。104 年度計畫開始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主要的工作在於協助有機耕種技術提升,培養社區產業共同經營模式,並導入農改場栽培技術與友善環境耕作理念,目前輔導綠色保育標章驗證面積已達 1.7063 公頃,輔導種植臺灣原生種植物紅藜約 1.15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豐南部落除了加入富里地區產銷班、與「銀川米」、「天賜糧源」等糧商契作外,最特別的是由豐南社區發展協會與返鄉青年帶領下,整合部份有機水稻農戶,以部落特色溪流保育類魚種「臺東間爬岩鰍」(阿美族語為「哈拉 Hara」)為名,強調生態保育以及傳統阿美族「Malapaliw(共田共耕)」精神,創立有機米品牌「哈拉米」,並由部落自產自銷。

104 年度計畫開始後,由於豐南有機米本身便極富商品價值,計畫主力放在產品形象的提升與強化。以「里山地景」為主題建構豐南意象,協助部落將「哈拉米」包裝,融入「里山」特色,並且媒合廣告業者公益刊登,於臺北車站設置「哈拉米」燈箱形象廣告 2 處,藉以行銷部落及產品。此外並開發伴手禮小包裝,便於結合部落遊程。在部落自產加工部份,輔導部落進行包括「紫蘇梅」、「陽光梅」及「哈拉米餅」品牌建立與包裝改善。在文創品部份,協助開發以部落特有植物「灰背櫟」核果造型的「櫟守」系列飾品,包括項鍊、短鍊、別針與胸針等。另外,也設計開發灰背櫟、百年水圳與哈拉,以及梯田文化景觀等圖案為主的手機擦拭貼,透過小而簡單與實用的文創商品,提高豐南意象的曝光度。

點我收合

三、電光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電光部落位於臺東縣關山鎮,近關山市區,全里人數約 700 多人,阿美族佔 70%,其餘為客家人、閩南人及其他族群。因光照、水質及土質均佳,長久來以良質米產區著稱,稻作耕作面積逾 180 公頃,為本地阿美族人主要經濟作物,具備發展有機米品牌之潛力。過去地方農會曾輔導有機水稻轉作,但因農民間對於有機栽培之觀念與共識不足,終告結束。除水稻外,日治時期電光部落曾展開大規模的咖啡栽培,但戰後農民改轉作其他作物,近年來,臺灣咖啡消費量逐年提高,部落亦有農民重新投入咖啡栽培,產品頗受好評。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近年來,電光里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帶動鼓勵部落從事友善土地耕作,主要農作以稻米為大宗,其他作物包括梅、咖啡、柑橘等。104 年度起,計畫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導入「東豐拾穗農場」與水稻農民契作,重啟電光有機水稻耕作,並輔導農民加入「花蓮縣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此外,導入冬裡作種植小麥或蕎麥,增加稻農收入,並於旱地導入黑豆、蕎麥種植,增加作物多樣性。另外,亦輔導部落咖啡及果樹農戶朝向友善耕作,協助綠色保育標章申請面積達 18.92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由當地友善耕作農產品開發加工的產品品項包括米、糯米、梅醬、咖啡等,並以「電光」品牌共同行銷。104 年度計畫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以建立部落自有品牌為主要工作。計畫以部落原有農產品為基礎,盤點整合特色產品,開發「電光三寶」禮盒,並輔導部落製作「黑豆醬油」。在行銷部份同樣聚焦於自有品牌的建立與知名度提升,除了協助整合部落咖啡農友,以「電光河岸日出咖啡」品牌,共同加工與行銷,也透過本計畫支持部落開發具有電光農村特色意象的「電光部落風情餐墊」文創商品。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也規劃農村體驗之旅,並每年結合「劇場」、「市集」、「市區媽媽辦桌風味餐」等,辦理「電光農村趣」活動,以「分享在地好生活」的概念,協助部落整合農場到餐桌,開發食農教育遊程。此外,本計畫以「參與式設計」之概念,由農民自行選取其耕作田區代表性動物,由專業設計者,結合農民肖像與動物,設計田區立牌,突顯田區有機與友善耕作的意象。透過立牌設立,輔助部落食農遊程解說,此外,期望也能吸引帶動週邊田區共同加入有機與友善耕作行列。

點我收合

四、達魯瑪克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達魯瑪克意為東部地區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因此被稱為「東魯凱族」,目前人口約 1,200 多人,其中魯凱族約佔 90%,其餘為退伍軍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形成多樣族群聚居之地。達魯瑪克南方為知本溫泉風景區、北方為臺東縱谷平原的入口。距離臺東市中心只有 11 公里,在交通位置上占有優勢。達魯瑪克全區是原住民保留地,除目前居民所居住的狹小河階外,其餘均為山區保留地與林務局林班地,使得發展較為受限。由於農作經濟和產業發展有限,達魯瑪克也面臨著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達魯瑪克因居住空間及耕地較為狹小,在四個示範部落中,農業發展規模相較較小。居民多會利用山上土地種植傳統作物,如:小米、紅藜、洛神、芋頭、地瓜等,或者發展野菜採集利用產業。過去在農會輔導下,引入香椿種植,並開發茶包等產品,目前部落最主要的農特產品便是香椿及紅藜。計畫於 104 年度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最主要的工作在於協助農業發展尚未規模化的部落組建產銷班,培力部落未來在農產品進軍通路銷售、爭取契作時的能力。另一工作重點則是推動有機農業理念在部落當地落實,輔導部落進行有機及友善耕作驗證申請。目前通過有機驗證的香椿種植面積約 1.4 公頃;綠色保育標章申請已通過 5.8049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達魯瑪克過去曾與臺東大學合作將達魯瑪克特有的「野菜文化」產業化。104 年度計畫開始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計畫協助整合部落各項雜糧及特作農友,輔導成立產銷班,目前產銷班紅藜主要是與樹谷農場契作與自產自銷;洛神部份,則與臺東縣農會契作;另外也協助媒合委託代工廠,開發製作香椿蛋捲等農產加工品。在行銷部份,計畫主要著力於建立與提升產品形象以協助產銷班自產自銷,如:協助產銷班製作部落產品 logo,設計班員名片,改善統一部落小米、紅藜、樹豆、香椿茶包等產品包裝及標示。在體驗遊程部份,除了延續部落既有的基礎,協助製作遊程折頁,也導入食農教育概念,補足原先遊程對部落農業較缺少著墨之處,並將遊程鍊結伴手禮銷售。

點我收合

註:花東六星計畫部落簡介

一、奇美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奇美部落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最東邊海岸山脈山林中,瑞港公路(花 64)中點。土地面積有 44 平方公里,80% 為山林地。目前居民 113 戶,約 500 人。族群組成以阿美族為主,另有布農族(佔總人口數 1/4)及少數其他民族。

奇美部落為阿美族文化發源地,文化資產豐富,早期因傳統封閉及交通不便,受外來干擾少,傳統文化保存完整。但近二十年來人口外流情況漸趨嚴重,青壯年被迫到都市去工作,傳統文化面臨式微危機。有感於此,13 年前一些部落青年決心返鄉,以「文化深度之旅」、「轉型有機農業」以及「發展文創產業」三大主軸推動部落營造。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考量交通運輸以及灌溉水路問題,奇美部落近年來在各單位輔導下,陸續嘗試了洛神葵、甜龍筍、水稻、小米、小麥、紅豆、綠豆、黃豆、野菜、四季豆、南瓜等作物,104 年度計畫開始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驗證面積已達到 6.5913 公頃,在計畫輔導下,耕作品項持續朝向耐運輸、耐儲存的雜糧與瓜果類,以及適合發展加工產品的作物為主要發展方向,核心作物品項包括硬質玉米、毛豆、洛神、南瓜、紅藜等,陸續活化休耕地,擴大有機耕作面積。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奇美部落長期以來透過推廣部落深度旅遊、文化泛舟等活動,結合臉書粉絲專頁、網站等社群網絡平臺,推動二三級產業的發展與行銷。104 年度計畫與部落開始合作後,在原有的基礎上,協助部落更進一步完整化產品形象,並開拓穩定的銷售通路;目前計畫推動的成果包括輔導進行「山羌紅豆」、「山羌紅藜」及「野菜水餃」的品牌建立與包裝改善,促成產業多元合作商品開發,如:媒合加工廠樂弟食品以部落農產品加工製作米餅、玉米粉、導入花蓮返鄉青年產業「三十代公司」(品牌為《花東菜市集》),以部落硬質玉米為原料,開發出暢銷商品「山豬壞壞」,並於「誠品書店」、「博客來」、「統一超商」(7-11)等知名連鎖通路與電商上架。行銷部份以奇美部落野生動物為特色,製作「奇美部落」品牌貼紙與紀念章。在產品銷售上,積極協助媒合在地通路與餐廳逾 10 處。導入生態旅遊及親子旅遊概念,開發野溪觀魚以及民族植物解說主題遊程,以期更高程度結合一二三級產業之成果進行產業行銷。

點我收合

二、豐南部落(吉拉米代)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豐南部落位於花蓮縣富里鄉,人口約有 900 人,常住人口約 300 人,阿美族占總人口 60%,其餘分別為外省人、閩南人及客家人。當地阿美族人長久以來沿著峽谷地勢開墾出的梯田景觀,於 2012 年由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遂有「臺灣里山」之美名。近年來,由於人口持續外流,部落開始嘗試發展社區自主產業,盼透過開發自有品牌、自產自銷,提高農民收入,吸引青年回流,維繫部落景觀與傳承傳統文化。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豐南部落從事有機生產已有多時,農作物以水稻及梅子為主:有機水稻面積逾 35 公頃,有機梅達 22 公頃,為計畫四個示範部落中有機種植面積最大者。山區有野放採集的箭竹筍及桂竹筍,以及五月桃和甜柿等果樹栽培,但規模不大。104 年度計畫開始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主要的工作在於協助有機耕種技術提升,培養社區產業共同經營模式,並導入農改場栽培技術與友善環境耕作理念,目前輔導綠色保育標章驗證面積已達 1.7063 公頃,輔導種植臺灣原生種植物紅藜約 1.15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豐南部落除了加入富里地區產銷班、與「銀川米」、「天賜糧源」等糧商契作外,最特別的是由豐南社區發展協會與返鄉青年帶領下,整合部份有機水稻農戶,以部落特色溪流保育類魚種「臺東間爬岩鰍」(阿美族語為「哈拉 Hara」)為名,強調生態保育以及傳統阿美族「Malapaliw(共田共耕)」精神,創立有機米品牌「哈拉米」,並由部落自產自銷。

104 年度計畫開始後,由於豐南有機米本身便極富商品價值,計畫主力放在產品形象的提升與強化。以「里山地景」為主題建構豐南意象,協助部落將「哈拉米」包裝,融入「里山」特色,並且媒合廣告業者公益刊登,於臺北車站設置「哈拉米」燈箱形象廣告 2 處,藉以行銷部落及產品。此外並開發伴手禮小包裝,便於結合部落遊程。在部落自產加工部份,輔導部落進行包括「紫蘇梅」、「陽光梅」及「哈拉米餅」品牌建立與包裝改善。在文創品部份,協助開發以部落特有植物「灰背櫟」核果造型的「櫟守」系列飾品,包括項鍊、短鍊、別針與胸針等。另外,也設計開發灰背櫟、百年水圳與哈拉,以及梯田文化景觀等圖案為主的手機擦拭貼,透過小而簡單與實用的文創商品,提高豐南意象的曝光度。

點我收合

三、電光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電光部落位於臺東縣關山鎮,近關山市區,全里人數約 700 多人,阿美族佔 70%,其餘為客家人、閩南人及其他族群。因光照、水質及土質均佳,長久來以良質米產區著稱,稻作耕作面積逾 180 公頃,為本地阿美族人主要經濟作物,具備發展有機米品牌之潛力。過去地方農會曾輔導有機水稻轉作,但因農民間對於有機栽培之觀念與共識不足,終告結束。除水稻外,日治時期電光部落曾展開大規模的咖啡栽培,但戰後農民改轉作其他作物,近年來,臺灣咖啡消費量逐年提高,部落亦有農民重新投入咖啡栽培,產品頗受好評。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近年來,電光里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帶動鼓勵部落從事友善土地耕作,主要農作以稻米為大宗,其他作物包括梅、咖啡、柑橘等。104 年度起,計畫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導入「東豐拾穗農場」與水稻農民契作,重啟電光有機水稻耕作,並輔導農民加入「花蓮縣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此外,導入冬裡作種植小麥或蕎麥,增加稻農收入,並於旱地導入黑豆、蕎麥種植,增加作物多樣性。另外,亦輔導部落咖啡及果樹農戶朝向友善耕作,協助綠色保育標章申請面積達 18.92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由當地友善耕作農產品開發加工的產品品項包括米、糯米、梅醬、咖啡等,並以「電光」品牌共同行銷。104 年度計畫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以建立部落自有品牌為主要工作。計畫以部落原有農產品為基礎,盤點整合特色產品,開發「電光三寶」禮盒,並輔導部落製作「黑豆醬油」。在行銷部份同樣聚焦於自有品牌的建立與知名度提升,除了協助整合部落咖啡農友,以「電光河岸日出咖啡」品牌,共同加工與行銷,也透過本計畫支持部落開發具有電光農村特色意象的「電光部落風情餐墊」文創商品。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也規劃農村體驗之旅,並每年結合「劇場」、「市集」、「市區媽媽辦桌風味餐」等,辦理「電光農村趣」活動,以「分享在地好生活」的概念,協助部落整合農場到餐桌,開發食農教育遊程。此外,本計畫以「參與式設計」之概念,由農民自行選取其耕作田區代表性動物,由專業設計者,結合農民肖像與動物,設計田區立牌,突顯田區有機與友善耕作的意象。透過立牌設立,輔助部落食農遊程解說,此外,期望也能吸引帶動週邊田區共同加入有機與友善耕作行列。

點我收合

四、達魯瑪克部落

1. 地理人文與歷史發展背景

達魯瑪克意為東部地區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因此被稱為「東魯凱族」,目前人口約 1,200 多人,其中魯凱族約佔 90%,其餘為退伍軍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形成多樣族群聚居之地。達魯瑪克南方為知本溫泉風景區、北方為臺東縱谷平原的入口。距離臺東市中心只有 11 公里,在交通位置上占有優勢。達魯瑪克全區是原住民保留地,除目前居民所居住的狹小河階外,其餘均為山區保留地與林務局林班地,使得發展較為受限。由於農作經濟和產業發展有限,達魯瑪克也面臨著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

點我收合

2. 有機六級產業發展狀況

在一級產業部分,達魯瑪克因居住空間及耕地較為狹小,在四個示範部落中,農業發展規模相較較小。居民多會利用山上土地種植傳統作物,如:小米、紅藜、洛神、芋頭、地瓜等,或者發展野菜採集利用產業。過去在農會輔導下,引入香椿種植,並開發茶包等產品,目前部落最主要的農特產品便是香椿及紅藜。計畫於 104 年度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最主要的工作在於協助農業發展尚未規模化的部落組建產銷班,培力部落未來在農產品進軍通路銷售、爭取契作時的能力。另一工作重點則是推動有機農業理念在部落當地落實,輔導部落進行有機及友善耕作驗證申請。目前通過有機驗證的香椿種植面積約 1.4 公頃;綠色保育標章申請已通過 5.8049 公頃。

在二三級產業部分,達魯瑪克過去曾與臺東大學合作將達魯瑪克特有的「野菜文化」產業化。104 年度計畫開始與部落共同推動有機產業多元合作後,計畫協助整合部落各項雜糧及特作農友,輔導成立產銷班,目前產銷班紅藜主要是與樹谷農場契作與自產自銷;洛神部份,則與臺東縣農會契作;另外也協助媒合委託代工廠,開發製作香椿蛋捲等農產加工品。在行銷部份,計畫主要著力於建立與提升產品形象以協助產銷班自產自銷,如:協助產銷班製作部落產品 logo,設計班員名片,改善統一部落小米、紅藜、樹豆、香椿茶包等產品包裝及標示。在體驗遊程部份,除了延續部落既有的基礎,協助製作遊程折頁,也導入食農教育概念,補足原先遊程對部落農業較缺少著墨之處,並將遊程鍊結伴手禮銷售。

點我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