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庭訓
家庭對一個生命的成長,具莫大的影響。尤其,在利害關頭或困頓乍現時,在父母身上覓得傳統精神的典範,家教所塑養的價值觀或行動力,將成為面對當下情境最有力的依憑。
傳家庭訓

父親的孝心

父親在我上小學之前,是紀律的規定者和執行者。他對我們三姐妹處罰時,無論犯的錯有多大,他從不在盛怒中動棍子;每每叫我先去面壁而跪,將雙手舉起來;記得他總會在數分鐘後把我叫到跟前,一一解釋犯錯之因,解釋完之後有必要才再行處罰。

雖然父親要求的都是生活常規,像是尊敬長輩、不頂嘴或是不欺負妹妹之類的細節,但是,父親冷靜理性的處事風格,也在我幼小心靈中立下榜樣。尤其是言語中不敬、冒犯長輩,父親處罰告誡完,一定要求我馬上去向長輩道歉認錯,在潛意識中留下的,不僅是對長輩的尊重,也一次次加強了勇於退一步、主動反省的習慣。

全家載著奶奶到陽明山烤肉時,父親從來不會忘記將客廳的籐椅搬上車廂,等到了目的地不厭其煩地扛出來,讓奶奶在郊外不必受坐凳子無靠背之苦,而能有一個舒適的椅子,快樂地和年輕人一起出遊。當奶奶要從台北到南投大伯家,父親開車送她老人家南下時,我們往往清晨五點多出門(因為奶奶早起),但要過了中午才到得了。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為了怕奶奶久坐不適,總是主動的在沿途各休息站帶我們下車去散步,陪著奶奶一邊在公園聊天,一邊吃點心。所以數小時的車程,幾乎可以成了我們祖孫高速公路一日遊了!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雖然都是兒時記憶,但是父親細心、體貼的孝行,一直深深烙在我腦海中。

等我考上高中,每個寒暑假,父親都會軟言柔語地和我們商量,要我們姐妹輪流去陪奶奶住。因為他深知衣食無缺的起居生活無法填補寂寞,奶奶最盼望的還是親人兒孫的陪伴。尤其是舊社會中沒有受教育、聽不懂國語的奶奶,許多傳統的概念讓她也對變遷疾速的新價值難以適從;而父親必須上班,無法親自去承事,便將此心願託付給女兒。

當時十六歲的我實在很不情願去陪奶奶,因多年沒和奶奶住,除了閩南語不熟,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更造成困擾。奶奶五點起來做早飯、洗衣,等我八點多起來時,就會叨念一番:「昨夜為什麼要看書看到那麼晚?」而我心裡不免嘀咕:「才十一點呀!怎麼算半暝?」加上奶奶生活重心就是準備三餐,常常吃完午餐,就接著問我:「孟佳,妳晚上要吃麵,還是要吃炒飯?」或是:「冰箱中有水梨,可以削來吃呀!」見我沒動靜,便會去削一削,端過來,念一句:「真是懶惰!」而我則是無奈地擔心著直線上升的體重。那時心中只知這是父親殷重交代的事,卻因自己沒有柔軟心,視之為重擔,只能勉而行之,只要一有機會便躲進書房,視奶奶為難以溝通的「老人家」。

直到奶奶幾年前輕微中風,父親二話不說立即開車南下接來台北住院,我才親眼看到父親是怎樣為奶奶著想。不論是掛號、拿藥、送飯、推輪椅出入醫院,跟在父親身邊隨時都可以感覺到他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的謹慎。等奶奶病情緩和後,各項症狀進入控制中,在各大醫院、各科慢性病診間穿梭、排隊,一大早起來用電話預約,父親從來沒有任何一點馬虎懈怠。

回到家,八十六歲高齡的奶奶那白花花的頭髮,因手臂痠痛無力梳理而多日披散,父親一個大男人可以耐著性子學著做,替她梳理得妥妥貼貼。每天下了班,先到奶奶房裡,坐在床沿陪她說話,甚至躺到她身旁找話題和她閒聊。半夜父親起來,到奶奶房裡看到奶奶用過的便盆,為了怕屋裡有異味,就立即去倒,不會等到隔天,直到奶奶屢次勸阻才停止這樣做。因為我與奶奶睡,爸爸總會在就寢前到我書房叮嚀我:「孟佳,看書不要看太晚,早點睡,奶奶半夜不舒服,需要有人照顧時,妳才叫得醒!」

日子一天天過了,天氣也一天天熱了起來,怕奶奶住不舒服,家裡才裝了冷氣機。父親看到奶奶起身拿衣服,便會去開熱水器,並吩咐我們去準備電熱器,怕奶奶洗澡時衣服脫了著涼。在其中,父親任何事一定親自承擔,不輕易開口指使我們,除了貼身之事,他才會退到門外,隨時問有什麼需要支援。

幾個月之中,跟著做的過程,才從父親身上模仿到一點點蛛絲馬跡;也因為父親無微不至的大小行為,一切是這麼自然而且出自至情至性,深深感動著我。於是我也開始挑戰習性,慢慢彎下腰去聆聽奶奶的心聲,觀察她的眼神、動作,看是否有什麼需要卻不便開口,學著找話題,和她分享學校見聞,討論布袋戲劇情。不知不覺中,我台語越講越順口,越來越能體諒她身為童養媳,根深柢固的男尊女卑的想法。意想不到的是,奶奶常常教我許多家事的訣竅、古人流傳的智慧話語,原來,六十多年的時代差距,竟也可如此交心。

我的理智上也認同應努力去孝順父母,但是想要孝順是一回事,等到親近到長輩身邊,才發現原來自己在任何一個情境都可能引發棄捨之心,很不耐煩的相狀立刻露出馬腳。珍貴而感恩的是我有一位以「身教」啟發我的良師,他從不厲聲責備,也從不強迫要求,他只是一步一步踏實地去實踐,引導我去學習,默默地在我身邊示範給我看。二十多年了,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用他的生命來教育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