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故事
傳統社會強調「百善孝為先」,儒家提出「孝悌為仁之本」,佛法更將父母視為世間最大的恩德田。佛法的孝道,不僅提供父母物質與精神上的回饋,更要帶領父母成就圓滿佛道。
家庭故事

心中高牆倒下來

吹風機烘烘的轉動聲中,夾雜著家人的談笑聲,我望著鏡中婆婆漸稀漸白的頭髮,和那張布著許多皺紋、歷經風霜的臉,心中一陣悸動,難以平息。「我的頭髮這麼少,怎麼吹都不好看!」我繼續移動著手中的梳子和吹風機,小心翼翼地想吹出一頭讓她滿意的髮型,一邊軟言安慰她:「不會啦!這樣不難看啊!」一邊二嫂也幫腔了:「媽!這樣不錯啊!」吹理完,伊對著鏡子稍做顧盼,臉上的線條略轉柔和,顯見對我這個「憨慢媳婦」的傑作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我心中暗暗噓了一口氣,要跨出這一步著實不容易,但依靠著師長「觀功念恩」教授的加持下,原本自己在心中高高築起的一道牆,就此應聲而倒。

生性頑愚如我,嫁到婆家是個極大的挑戰。娘家爸媽除了在幼時行為不符家規時,會嚴厲斥責外,其餘可說給了我極大的空間,百無禁忌。偏偏婆家是語言不通又忌諱重重,舉凡切菜的大小形狀、配料,到我穿著衣服、髮圈的顏色,都得合乎婆婆的習慣,否則就會在被念「憨慢」中重做一次。

年輕氣盛的我,基於對尊長應有的禮貌,都是表面順從,再把先生當出氣筒,暗暗大發牢騷。雖沒和公婆住在一起,但心中高牆早已築起,每次的返鄉探視都讓我視為畏途。

經過數年,發現婆婆對我的叨念,只是一種習慣,並非真的生氣,自己也較熟悉了她的種種要求,便做了番調適——煮菜配合她的口味,返鄉探視也刻意穿上她愛看的紅衣、紅髮圈……再不滿意,便傻笑承認自己的笨拙。久而久之,婆婆也習慣了我的憨慢,漸漸降低要求標準,減少叨念的次數。

外相上看,似乎大家相安無事,實則心牆猶自兀立。這期間,最感謝溫婉、能幹的二嫂,除默默地承擔許多家事之外,更不斷地在婆婆面前為我美言,對我的呵護之情,已超過一般的妯娌。

直到我吃素後,婆婆和二嫂即使在過年繁忙時,所有準備葷食祭拜等工作,仍由她們主動包辦,讓我只需在旁陪兄嫂們的孩子說故事、玩耍,外加炒兩樣素菜,成了標準的「閒人」。我享盡她們對我的呵護,也略知感恩,卻從未正視上了年紀的婆婆為了一份對晚輩的愛,是如何費心地改變自己多年來的習慣。

真正自省,該是從有機緣護持鳳山寺護根班,和一群老人家互動開始吧!我在旁看著法師們對這些年長者柔軟、慈悲開示的身教,深受感動。又自己曾學習和這群老人家一起排練「睒子」的故事,或跪或蹲在地上,為他們傳遞麥克風時,突然省覺到,我從未用這樣一顆真誠的、承事的心來侍奉婆婆。我自滿於自己外相上看似改善的態度,卻漠視那顆僵硬、自私的心。

然而,「知道要改」和「確實能改」之間,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的。一年多來,我試著練習用心關懷公婆的身心狀態,卻總還是無法跨越自己的心牆,而常告訴先生:「你要多關懷『你媽媽』的狀況。」後來才看到,就是這「你」、「我」之分,使我在被自己的母親叨念時,很高興她對我的關心;卻在被婆婆叨念時,心生煩惱,而看不到她的用心。當婆婆付出的一切,首次被我鄭重地放在心上審視時,我不禁汗顏。師長給我們「觀功念恩」的法,婆婆給我一塊可以練習「承事」的大福田,我從未予以珍視善用。

今年返鄉過年前,我給自己訂了功課,不斷做前行緣念,要在婆家努力實踐「孝悌」,因為過年的境很多,要「被境轉」很容易,要「轉境」非常難。在里仁買了水果、食品而歸,一返家門,見婆婆正忙著蒸年糕,便趕緊上前幫忙,並由衷地讚嘆剛起鍋的、熱騰騰的發糕,九年來,我第一次為婆婆的辛勞說出真心的讚美,見婆婆滿意地笑了,心中便似吃了顆定心丸。

婆婆在忙碌中,見我走路怪異,知我腰傷復發,便關切地放下手中工作,裝熱水袋,親自為我熱敷……而這晚,見婆婆剛洗好頭,我更跨出一步,為婆婆梳理頭髮——過去高築的心牆,就在吹風機的暖流中融化,隨風而逝。

年初二是家人聚集最齊的時候,大家圍聚在餐桌前時,婆婆突然口出驚人之語,對我燙的那盤完全不合她的章法的青菜,加以讚嘆,說我的手藝進步很多——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她竟改變了幾十年來的習慣,是何其不易的一件事!而我也趕快回答:「媽!不是我煮得好吃,是您種得菜不灑農藥,加上大姐買的好鍋子,菜才會好吃的!」師長的加持力和「觀功念恩」教授之殊勝,竟使整個情況都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