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次第十二講(四):學佛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 日常老和尚開示

學佛次第十二講(四):學佛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上一堂我們是講在人生無限的選擇當中,選學佛。那麼,在這個無限的選擇當中學佛,當然有很多理由,很多理由,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一個根本原因,這是絕端重要的——識、智。識就是我們的任何一個人,所有的有情共同的認識事情的本能,這樣。拿佛法來說,凡是有生命的,那當然這個是我們現在講叫「有情」。現在如果以科學來說,說植物也有生命,可是它們沒有情緒。當然現在有人在這個地方去辯,這個我們不必去談它。就是知道喜怒哀樂,然後可以表達,可以反應,互相可以溝通,那麼拿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就是人跟畜生。那這個畜生應該說,應該「動物」,這樣說比較更廣泛一點。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看不見的地方,上界所謂還有天跟修羅,包括人,這個算起來屬於善的,我們稱它為善道。然後呢再下面的是畜生,以及餓鬼、地獄。餓鬼就是鬼道,也就是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奇奇怪怪的,說鬼,鬼神之說。那麼,所有這些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能,就是能夠認識事情、判斷事情,以及根據這種本能去感受一切的苦樂問題,不管是理智也好,情緒也好,這是它最主要的。那麼平常我們在世間談物質、心靈,或者是精神,這兩個彼此之間是互相相緣而產生作用的,這個是所有的有情共同的。

假定說,單單從這個上面,我們用世間的種種方法,你可以變得很聰明,你了解的事情比別人廣,可是說來說去,這個沒辦法,這個本身它一定受一個局限,昨天晚上講的,就像衡準一切事情的尺度一樣,這個尺度本身就是一個牛皮筋。這是我們世間所有的學問無法徹底改變的。拿以前來說——所以我講以前是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它主要的衡準的根本是用儀器,古代不是——那也有一些深入心靈方面的,不管是西方、東方,或者我們稱它為宗教,或者稱它為哲學,譬如儒家,你很難說它是一個宗教,那麼像印度的這些,他也懂得怎麼樣把我們的這個心識,平常這種彈性能夠降低到最低限度。

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譬如說靜坐,或者我們說 meditation。那麼靜坐這個方法,在我們一般普通人的常識當中,以為佛法所專有,不是,其實不是。佛法是在學的過程當中,一定需要這個東西,但是並不是佛法所專有。而世間有很多宗教,乃至於哲學,也用得上。至少以佛法來說,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已經有這個法門,而且佛法裡邊也很明白地說明。那麼,這個靜坐主要的目的是幹什麼呢?就是使得我們這個認識的那個心,能夠相對地把它這個不安的部分漸漸地使它平穩、平穩;但是它平穩有一個極限,它沒辦法超越這個極限。因此在相對的狀態當中,他心識的這個平穩的狀態超越了常人,但是他不可能克服他的根本困難——所謂「智」。他不會不動,不會絕對地能夠產生一個絕對的標準。所謂相對的標準,他有;絕對的標準,他不可能,他也不知道。這是佛法最最珍貴的地方。

學佛次第十二講(四):學佛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學佛次第十二講(四):學佛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學了以後,所以下面我們為什麼要談這個第四講「學佛心態」,這個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個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一個拿佛法的標準來衡量。這個世間的標準跟佛法的標準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說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面,還要更深一層,才能夠學到這樣的圓滿的方法。那麼世間的狀態來說,假定我學這個東西,只是馬馬虎虎、隨隨便便,高興嘛就去,不高興嘛就算;一種呢,就是我是覺得有這個需要,很努力、很認真地去學。這很簡單,這兩樣東西的結果,一定是後者,就是說他學習的態度是非常認真去學,這當然是假定說兩個人同一個標準。譬如說一個是天才,吊兒郎當;一個大笨蛋,很努力地學,學了半天還是天才好。你不能說:「嗯,吊兒郎當,這個方法對。」是吧?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明白,就是在同一個標準上面,這可以說大家都能肯定,沒有一點可以指責,或者懷疑的餘地。所以這個世間的標準來說,那麼你學的心態必須哪一些?那麼這個是一個原則。

那麼進一步來說,學佛呢?這個基本也是要的。那麼請問:現在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以世間的標準來談學佛?這是第一部分。譬如說我們念書,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因為通常......,我們上一講曾經談過,念書,好像是自己決定的,實際上都是因為受父母的影響而去,這樣。那麼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很少例外。當然,也許你吃了很多苦頭,並不是說從小在父母這樣,你到了四十歲、五十歲自己覺得不夠了,乃至於父母早就已經走掉了,那個時候你覺得。可是這個是一個特例,不是一個常例,我們現在是講正常狀態來談這個問題。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我去學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目標。

那麼同樣地,現在學佛也是一樣。這平常啊,我從我的老師那裡聽見過一句話,我這句話是非常受用,我也願意供養給你們在座諸位。他說:「我們可以糊裡糊塗地來,不能糊裡糊塗地去。」這話什麼意思呢?就像念書,任何一件事情,我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上來?為什麼念書?為什麼做這個?如果你很認真地去觀察的話,大家很不容易找到這個答案。儘管世界上面,有一些人是有,可是這種特例,不在我們普遍一般介紹的這個範圍之內去談。所以說,前面來都是糊裡糊塗。那個世間本來就是一場大夢,糊裡糊塗來,糊裡糊塗去,那也就算了;可是既然學佛是這條路有這樣地,上一次談崇高的目標,而且認清楚了有這樣的差別,當然你繼續下去,如果還是這麼糊裡糊塗,那就不對。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首先開始覺得,學佛是應該安立什麼樣的一個心態。

學佛次第十二講(四):學佛心態——學佛應具何等心態

我之所以這樣說,現在看得見太多的人,學佛,「那佛法好嘛!」這樣。欸!這個有各式各樣的......。也許從小,像我,我小的時候,我父親就告訴我:「佛法好。」因為我受了我父親影響,覺得好。然後也許有人說這個好,也許有人旁邊你的好朋友拉著你去,去去也覺得滿不錯呀!這個地方你感受到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大家到處對立,你跑到這地方,說這些人並不那麼對立,乃至於你整個地種種的理由。這些理由,原則上面,以我來說,我並不否定,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可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眼前這麼很嚴密的、很嚴肅的這種方式來談這個問題的話,那就是這個崇高的目標,上次講那個崇高的目標什麼?就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把它安立起來。至於說這個崇高的目標,原則上面我們常常說:「我為了要成就佛。」那佛到底什麼內涵呢?今天只是簡單地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會很認真地解釋這個問題。

分兩方面來說,一個呢,就是世間的標準,說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上面,或者更擴大去看,所有的有情在世間,常常我們說「芸芸眾生」,他到底為了什麼?一般上來說,都說不出結果來。不過,透過了學佛以後,我覺得一個簡單的結論,倒是滿好,我也介紹給諸位,看看是不是你們諸位所要的。總共只有四個字——離苦求樂,或者得樂。痛苦的事情,希望能夠遠離,乃至於徹底地解決,不管是外面物質上頭的,自己生理上頭的、精神上頭的、心理上面的,用什麼名詞沒什麼關係,總是或者使得你感覺痛苦、使得你懊惱,這個把它拿掉,徹底地解決。然後呢,你所希望得到的好東西,究竟地圓滿,而且這個並不是做夢這一種,禁得起考驗的。所以這個是我們的標準。

那麼以佛法來說,要想自他究竟地利益,不僅僅是我圓滿。平常我們說:「欸,我希望好」,要所有我周圍的一切的有情統統圓滿。拿世間標準來看,這個是做不到的,但是佛法不一樣。上一堂當中,我們就舉過很多例子,像射箭那個例子來說,世間是不可能的,做夢也做不到,可是他透過這種方法卻做到了。因此,一開頭下的目標就是如此。

來源:《福智之聲》237 期 第 4 ~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