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修菩提願心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丑、修菩提願心 分三:甲、引言並發心之法喻及方便總說乙、正觀丙、結語茲依次詮釋於後

甲、引言並發心之法喻及方便總說

  頌云︰大般若佛母  諸佛佛子生  由圓頓次第  證果貴初心
     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如地金月火  大藏寶源瀛
     金剛山藥善  如意日美音  王庫藏大路  乘騎流無盡
     樂聞聲河云  二十二種等  贊發心性相  餘處復廣明
     行假無三世  一多大小平  悲圓菩提滿  發心佛即成
     發心證果二無別  由是中間發心難
     發心非難難常繼  常繼方便應當說
 

  《大般若經》一名《佛母經》,言佛從般若生也。又一問題,菩薩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誰生,曰是菩薩生,如文殊菩薩智慧最高,為諸佛師。又菩薩由圓頓次第菩提心生,菩薩為佛之因,故佛是菩薩生。

  由圓頓次第者,四宏願即圓頓菩提心。《華嚴經》賢首品即說圓頓菩提心者。說圓頓又說次第,似相矛盾,不知非矛盾,次第即圓頓中次第。如圓輪有十二齒,譬如圓頓;其輪轉時,一齒一齒次第而轉,譬如次第;然一齒轉時,餘齒皆隨之而轉,譬如圓頓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圓頓中有次第,次第中又有圓頓。彼但講圓頓而略次第者,未免籠統非是。

  又學顯者不學密,或學密者不學顯,譬如輪齒不足十二。佛說成佛不難,發菩提心難,即發圓頓菩提心難,此心一發,決定成佛。又圓頓次第,圓頓即發心,次第即修行。

  證果貴初心,即因該果海之義。換言之,即因果不二也。發心利他樂正等菩提者,上句說利他,下句即求成佛是說自利。此二句說菩提心體相最為完備,蓋自他兼利不可偏廢也。

  有一種人但說利他不說自利,不知自己無能力,且不能自救,又焉能救他。但求自利者,流於小乘;但求利他者,是菩薩中之狂妄者。須自他兼利方是,此普通說也,若對此人說自利,對彼人說利他,則又對機說矣。

  如地者:此喻菩提心,如大地載物,平等攝受,即對於眾生,不起差別,普度含攝也,此用功之初步。

  如地之菩提心,即初地所發菩提心。以地一切皆載,並不簡擇,此即平等心。能如此修即可登初地,如地心若缺乏,則處處障礙。

  如金者︰以金喻菩提心,大意謂須鍛煉,宜在違緣上修。如但順緣,唯護我執;若違緣上修,如金之鍛煉,則可斷我執也。

  又如金者,喻貴重,即指戒言。有人不敢受戒,恐受後或犯。不知犯戒較不受戒者亦勝,如金器雖壞,仍然是金,較銅鐵價值自高也。

  如月者︰以月喻菩提心,謂之清涼,能解熱苦。如月菩提心,能除煩惱之苦也。

  又如月者,即喻悲心菩提。

  如火者︰以火喻菩提心,即喻智慧菩提,能壞、能長、能熟,皆火之功能。能壞,喻滅煩惱。滅罪之法,無有過於般若者;能長,喻功德增長如太陽之光能使萬物長養;能熟,喻善法成熟,如生物不可食,必須成熟方可。火有此功能,菩提心亦復如是。

  又如火者,即燒我執義,無論善的我執,惡的我執,皆宜燒斷。地金月火四種,即初地所發菩提心,圓頓次第菩提心一修,即登初地。

  如大藏寶源者︰是二地菩提心,即戒也。有戒則一切功德,如大藏源,方起大作用,此最重要。大藏喻一切法器皆有,寶源(如得到寶之脈絡)喻功德。

  如瀛者︰瀛即海。一喻菩薩求法無厭,二喻菩薩能容,如海能容一切物,即忍菩提心也。

  如金剛者︰此以金剛喻菩提心,謂金剛有不壞義,即不為二障所壞故,即精進菩提心。

  如山者︰此以山喻菩提心,如須彌山,除佛出世時,餘時皆不動搖,即定菩提心。

  如藥者︰此藥喻菩提心,阿伽陀藥,有病無病皆可服,喻有般若,無不利益,服此藥則不死,有般若則成佛,即般若菩提心。

  如善者︰善即善知識。有菩提心,則行種種善,止種種惡,如善知識之指導及監督然。又依菩薩戒而行,即最好之善知識,此謂方便菩提心。

  如意者︰如意即如意寶,輪王方有,此寶能生出一切寶,菩提心亦然。如意寶能隨所願,如發何願,即滿何願,此謂願菩提心。

  如日者︰以日喻菩提心,謂能生長一切善法,除一切黑暗,與前如火喻不同,如火喻能燒義,如日喻能照義,謂智慧菩提。

  如美音者︰以美音喻菩提心,即四無礙辯才也。

  如王者︰王為人中勝,謂菩提心為一切法中勝,喻十地菩薩灌頂,一切法自在。

  如庫者︰庫謂庫藏。喻得菩提心,如得庫藏中之寶。

  如大路者︰喻十地位如得平坦大路,自無歧途之慮。但資糧位及初地,皆有此功德,不過至十地位,方能圓滿耳。

  如乘騎者︰喻在大路上行,並非步行,如乘騎然,此騎即輪王馬寶,喻其速也。

  如流無盡者︰謂發大菩提心,如普賢十大願王,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我願無盡,蓋大悲心也。盡未來際,度化眾生,十地方能如是。

  如樂聞聲者︰謂以四悉檀說法,既能契機,眾生自然樂聞。

  如河者︰謂佛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條河然,河雖是一,而河兩岸之地勢,曲折不同,佛說法隨機,原無一定,亦如河隨地勢也。

  以上三者,指佛地菩提心言。

  以上發菩提心,共二十二種喻,即一、地。二、金。三、月。四、火。五、大藏。六、寶源。七、瀛。八、金剛。九、山。十、藥。十一、善。十二、如意。十三、日。十四、美音。十五、王。十六、庫藏。十七、大路。十八、乘騎。十九、流無盡。二十、樂聞聲。二一、河。二二、雲。若就初修第一步說,即應先修地金月火四菩提心,蓋此即初地菩提心也。二十二喻,均為讚嘆發菩提心之性相。行假無三世者,行即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以行法隨順世間建立,無實體故,名為假法,假法無始無終,中間不住,三世平等,故無三世。行法既假,如一數為假定,假定即無,一既無,則無二乃至無多,故無大亦無小,平等平等。總之,成佛在菩提心圓滿,並非於時間長短等計算也,何以故,時間即不相應行之假法故。

  問︰「時間既假,何以又說三阿僧祇成佛?」曰︰「是對於驕慢者說,若對於怯弱者說,則又說即身成佛,總之對治悉檀耳。」

  「然則成佛之說,時間長短不一,果無一定標準乎?」曰︰「有。即視其悲心及菩提心是否充足圓滿。此心一充足圓滿,即是成佛,不計時間也,即初地所發的如地等心。」

  問︰「何謂圓滿菩提心?」曰︰「一個眾生不捨。」發心證果二無別,指圓頓菩提心,故云無別,蓋因果不二也。

  發心非難難常繼。問︰「何以不能常繼?」曰︰「無方便故。」若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而修,絕無退轉。由下士而中士,而上士,是最好方便。

乙、正觀 分六:一、知母二、念恩三、報恩四、悲心五、慈心六、增上心。試分說如次:
一、知母︰決定盡法界之有情,無一非三世之父母

  頌云︰恆發意觀想  日夜各三次  信六道九有  恆河沙眾生
     盡法界有情  皆過現父母  以長劫輪迴  當知如演劇
     又現生活我  衣食等增上  毒蛇諸惡人  於我不相違
     為作解脫因  賢聖知識等  一切惡有情  及諸仇怨類
     悲田六道眾  能長菩提因  成佛之父母  亦一切有情
 

  六道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九有,謂欲界一有,色界四有,無色界四有,共為九有,即分三界為九有也。謂此恆河沙眾生,皆是過現之父母,故知母一科,即是發初地菩提心。

  觀一切眾生皆是父母,即無一個不是父母者,如此決定,方能修行成佛。此科實最為重要,若知父母之心不發,以後修行便難。

  或疑眾生繁多,容有一個不是父母者,故以演劇喻之,在此長劫中演劇,彼此互替以成眷屬,一切自皆有骨肉關係,故云皆是父母也。

  現生活句,喻社會中人,皆於我有恩,即父母也。毒蛇諸惡人,皆能禍我者,不禍我,則恩同父母。賢聖,謂諸佛菩薩,惡有情及仇怨,皆違緣,有違緣則易起悲觀,得解脫。故佛云︰「提婆達多,為我成佛之因。」

  悲田六道眾者,對三寶為敬田,對父母為恩田,對六道為悲田,六道即田,悲即種子,菩提種子,須有悲田,始能下種也。普賢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而成正等正覺,故眾生為成佛之父母也。

  知母一科,看一切眾生皆父母,則煩惱易斷,是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發知母心,不惟易斷煩惱,且可斷習氣。

  修知母科,其成功有經長時的,有經短時的,須視發菩提心淺深廣狹程度如何。

  修知母科,日夜各三次,然亦可自定次數及時間,若遇忙時,每日每時最少修行一刻鐘,或十分鐘亦可,不可再少。所宜注意者,在定中修,不可散亂在名句文上修。又須修五根五力,現在世方能起作用。且種子既有,來世遇緣,作用發起亦易。若不向根力上修,僅在文字上討論,則悲矣。西藏修菩提心,往往有修至十餘年者,功夫既深,故一灌頂,即時得到悉地,且根力既堅固,則成不退菩薩。

二、念恩︰應觀無盡悲流

  頌云︰父母生養教  悲流恆無盡  隨子生憂喜  慈愛過己身
     觀今思既往  恩念正等齊  縱使兩肩負  何能報萬一

  過去父母,意想不到,故觀現世父母,易起報恩之心。現世父母恩流無盡,推之過去父母,其恩亦同等也。

  縱使兩肩負,何能報萬一者,言父母恩深,報不盡也。兩肩負云云,見《本事經》經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而不暫捨,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足報父母深恩。」

三、報恩︰不知報恩,實世間之大無慚愧者

  頌云︰母流轉三有  正法多不聞  況在地獄中  或墮鬼畜生
     盼子作救拔  子自安不聞  雖人頭而畜  不如鴉羊等
     由不聞正法  不遇善知識  今在佛前誓  願盡度慈親

  前念恩一科,以父母恩說不盡,故略言大概,各人自己想父母養育之深恩,則報恩之心,愈不容已。

  修報恩一科,宜深責備自己,生大慚愧心也。慚愧心一起,其力甚大,如田中有肥料。故修行時,惟報恩一科最易起慚愧心。

  母流轉三有,必思速速極力救濟,未墮者預為防避,已墮者急為拯拔。是以欲報父母恩,須即身成佛,愈快愈好,不可等到三阿僧祇劫。密乘令修行者即身成佛,無他,正是急於救父母,以報深恩之意也。

  《大般若經》云︰「唯佛知恩,唯佛報恩」,蓋佛法建立在孝上,佛法根本即是孝,換言之即報恩主義也。

四、悲心︰決定代受彼苦

  頌云︰嗚呼師尊三寶大慈悲  父母有情罪障惡業等
     不聞正法八難並三塗  險惡愁憂無量一切苦
     充滿有情界及器世間  諸惡果報齊降密如雨
     惟願現今我身皆代受  盡未來際無息無止期
 

  父母有情罪障惡業等句,指因中苦言;不聞正法八難並三塗句,指果上苦言;充滿有情界,指心苦言;器世間指身苦言。惟願現今我身皆代受,此願字即普賢大願。前言菩提心圓滿,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即佛的內行,亦即是願。故願代受苦,為十大願王之一也。

  普賢菩薩,代表佛行,學佛者當以普賢菩薩自任。普賢菩薩是佛長子,能負一切責任,宜作一切菩薩皆幫我忙想,終須自己負責任,故父母有情一切苦,皆願一身代受也。

  悲心一成就,自能負責任,悲心能對治一切違緣,且是對治違緣的總法。是以悲心一起,能除一切障礙,能生一切功德。

  悲心即四無量中悲心。

  苦怕代受苦,則我執愈甚,不知果能救濟他人,而代為受苦,則自己之苦自忘,以我執斷故也,是以救濟他人之苦,正是消除自己之苦。

  修行甚難,老修行皆從耐字做起,此就見道前說,若至見道位,則容易矣。人每以苦時甚長,往往不能耐,不知所謂苦,其劇烈時祇此頃刻,此一點耐過去,以後便容易。

五、慈心︰決定施以己之利樂

  頌云︰凡我三時善根諸利樂  願悉無餘施供眾有情
     有情惱我駡咒打殺等  觀若生身父母悉順承

  善根謂三學、三慧、六度、四攝等;利樂謂出世之利樂;無餘施供,即一切布施,不留其餘。如此則慈悲心圓滿,我執自斷。

  有情惱我二句,如此觀察,即能斷一切煩惱。修悲心慈心,智慧自生,如此方是真正智慧,若無慈悲心補助,則成邪智慧,以所有智慧全用在自身上,我執太重故也。

六、增上心︰決定成佛心,作報恩之究竟

  頌云︰父母究竟離苦得安樂  要當成佛一切乃堪能
     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大悲恩流諸祖諸師等  自他成佛唯願垂加被

  密乘不待成佛,即能救濟父母。我們凡夫雖無能力,但求三寶加被,我們仗此不思議加被之力,自能救父母,故修皈依觀即刻能救濟父母,消滅一切苦,但須常發大菩提心方可。念佛亦能即刻救濟父母,以佛力加被故也。是以欲救父母苦,仗三寶加被力,即刻便能消除。尤須自己成佛,並一切功德迴向父母,使父母早成佛,方能究竟離苦得安樂。

  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等句,是求佛菩薩加被,欲救父母即刻除苦者,宜如此念誦,如此修行,入觀時若專心念,加被力便不可思議。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句,是表悲德;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句,是表智德;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是表斷德。

丙、結語

  頌云︰所緣盡有情  次第總別修  行相須明了  決定心不動
     智慧德速圓  伏滅諸我見  成佛之始基  亦頓超十地

  所緣盡有情句,即一個有情不捨。次第總別修句:總修,即每日數次修(終身修),別修,即先修知母科以後依次再修各科。行相須明了句,行相在大乘上說,即是見分,與所緣二字指相分者對言。決定心不動句,不動即無想定,此處所說不動,卻非無想定,但如理作意而動,動即不動,此即是觀。心緣一境是定,緣多境是觀,此大略說也。實則緣一境亦是觀,若不觀但是死定也。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總言成就之速。顯教從因上修,密教從果上修。即身成佛,就是想自己是佛,如此則煩惱自不起。修淨土者,想自己即阿彌陀佛,往生成功更快,亦此義也。

  所宜特別注意者,想自己作本尊,必須持戒,否則有危險。四川有人如此,曾被鬼打,即明證也。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肆、上士修法/丑、修菩提願心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