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菩薩戒品釋》解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中四種他勝罪及四十五種惡作罪。並補入寂天菩薩所造《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摘錄之《虛空藏經》相關經文。凡大乘行者發心後之菩薩行必依菩薩戒藏。
菩薩戒品釋

菩薩戒品釋卷二 (十)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庚二修集資糧

論曰.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隨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淨心.或少淨心.(《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別解脫戒,唯於僧眾起恭敬心,即能獲得。今此律儀勝出彼故,先供一切諸佛菩薩,次乃能得。故欲受此律儀者,當偏袒右肩,對佛像前,專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及現住十方已入大地得甚深智,獲廣大力,諸菩薩眾不共功德,皆由成就如是律儀之所獲得。又此律儀,要由最勝善淨意樂,乃能生起。故應至心,隨自現在功用能力及宿因力,發生殷重清淨信心。或由彼等因緣之力,生少淨心,恭敬供養。總謂先應灑掃地基,善飾莊嚴,供大師像及諸聖像,猶如十方諸佛菩薩親現在前。專念其德,生殷重信。迎請尊長,坐獅子座,如儀軌說當作佛想。端嚴陳列眾多上妙花香燈燭,師引弟子於三寶所及尊長所,禮讚為先,以曼達羅及諸供物,恭敬供養。

庚三勸速授戒

論曰.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或蹲跪坐.對佛像前.作如是請.唯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薩淨戒.(《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次謙恭禮,右膝據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請。若是在家,稱善男子。若是出家戒臘幼晚,稱云具壽(奘師譯長老)。若臘高邁,稱云大德。唯願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律儀。燃燈論師謂:「更請云:『唯願速授。』及三返請。」德光論師云:「論說善男子等三者,顯非定須從出家前受,及非唯從戒臘高前正受律儀。」智祥論師云:「咒及施等道,苾芻從有智,苾芻前受取,非應從餘受。」此說苾芻,若有苾芻,可從正受上二律儀,則不應從在家等受,非說從餘受戒不生。

庚四修勝歡喜

論曰.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專念一境,長養淨心,謂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福德藏。隨思此義,恭敬合掌,默然而住。

庚五問障難

論曰.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有智授者,或坐或立,以無亂心,於能受者,作如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不?發菩提願未?彼應答是。兩問之義,謂令醒覺種性堪能,堅固願心。燃燈論師,問難之後,令生勇悍,更續問云:「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諸淨戒否?」弟子亦應答言:欲受。後授律儀。

己二正行法

論曰.自此以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此羯摩文與藏文次第稍異.又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一句.其上似缺普於十方四字.校藏文及後無師羯摩文.皆有之.)

先善開曉受法文義,當如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過去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從我受否?如是三說,一一皆同。彼於一一皆當言受,乃至三答。言學處者,謂所應修學之處。言淨戒者,謂於學處修學之自性。又此文先顯三世菩薩共同修學,次言於彼學習之相,後總攝成三聚淨戒,為所正受。

己三結行法分四.庚一請證.*庚二讚揚勝利.庚三禮謝供養.庚四不應率爾宣說律儀.初者

論曰.能授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三授淨戒已.能受菩薩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淨戒已.能受菩薩不起於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薩.今已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為某名菩薩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此與藏文次第亦稍不同)

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諸佛菩薩,頂禮雙足合掌白言:「某名菩薩,今已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求受菩薩淨戒律儀。我某菩薩,已為某名菩薩作證,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第一真聖,於諸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亦為作證。」乃至三說。又傳承中弟子不起,自當勝解頂禮十方剎土之中佛菩薩足,於一一方各禮三禮,散華供養。次立合掌,先請存念云:「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次請作證。禮上下方者,觀想上下,向東西禮。言不現者,謂於我等,於佛菩薩無不現見。

庚二讚揚勝利

論曰.如是受戒羯摩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於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當知是名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又曰.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於餘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對治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受戒羯摩圓滿無間,普於十方無邊世界,現住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謂座動等。由此令憶,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律儀。其後遂於何處,誰所,誰受律儀,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淨戒律儀。諸佛於此覺其如子,菩薩於此覺其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願無災難眾義成就。由眷念故,令此菩薩諸善增廣,無有退減。

菩薩受此淨戒律儀,於餘一切所受淨戒律儀,有四殊勝最為殊勝:一更無過上故,名曰無上。二攝集無量福德果故,名為無量大福德藏之所隨逐。三為欲利樂一切有情,增上意樂所發起故,名為第一善心意樂之所發起。四普能對治一切有情三業所起一切惡行。受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淨戒律儀所有福德,百分、千分、數、計、算、喻、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庚三禮謝供養

論曰.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摩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師徒俱起,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如前供養頂禮雙足。

庚四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論曰.又諸菩薩.於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於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示開悟.所以者何.為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捨.終不免離.(《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次當為說,雖於受菩薩律儀儀軌,持文解義,然於憎恚謗菩薩藏不信不解,諸有情所,不應率爾不觀法器,宣示其文開悟其義。所以者何?由彼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謗為不善、不淨、無義。猶如菩薩安住律儀,成就無量大福德藏。彼誹謗者,乃至一切誹謗惡言,意著惡見,邪想現行,諸惡思惟,未能一切一切永捨,唯為無量大罪業障之所隨逐。如燃燈論師,將結行法攝為四類,論中亦顯。又此論師於請證後禮謝供養,論則如上,若最後供養,乃為便易。《律儀二十頌》攝彼義云:「隨力而供養,敬禮佛菩薩。住十方三世,諸菩薩尸羅,一切福德藏。當以善意樂,從有智有力,住律尊長受。爾時令善增,諸佛及佛子,善意恆於彼,眷念如愛子。」初二句文,表加行法。次六句文,說所受戒,能受意樂,及受戒境。次後四句讚揚勝利,表結行法。

 

菩薩戒品釋(十)

 

菩薩戒品釋(十)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