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修平等捨心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四

肆、上士修法

修法分四︰、修平等捨心丑、修菩提願心寅、波羅密卯、四攝法

  按上士修法必兼中、下士修法,否則不明業果之理,及無我之理,一遇違緣,易生退墮。唯修中、下士後,再修上士法,則不致退轉,所謂阿毗跋致是也。如但慕上士之名,輕中、下士之行,而不由根修起,是名輕毛菩薩,則大乘之實利難得。若明業果之理,及無我之理,則一切惡不作,一切善奉行,不惟自利而且利他,即上士行也。上士無別法,即中、下士修至究竟之法也。大乘法有二︰一、發菩提願。二、行菩薩行。菩提願非至上士地位方發,在下士初修時,即宜發此心,不過至上士位,方能辦到耳。發菩提心為願心,行六波羅密為行心。上士修法三段中:第一段修平等捨心,為修行初步,亦即大乘前導。第二段修菩提願心,與前修平等捨心,為發菩提心兩大派。前一派修平等捨心,是寂天菩薩派,即深般若也;此一派修菩提願心,是無著菩薩派,即廣般若也。第三段波羅密為正修。試略釋如後。

子、修平等捨心
  修平等捨心,為寂天菩薩說;修菩提願心及波羅密,為無著菩薩說。合修此二說,即上士行。修三十七道品,得著五根、五力,即平等捨心。平等捨心,即大般若中如地之菩提心。捨,謂捨怨捨親平等平等,捨親易,捨怨難,故宗喀巴大師特提為首修。此平等捨心約分為三:甲、怨親不定想。乙、自他易地想。丙、等皆如母想。

甲、怨親不定想
  怨或為親,親或為怨,原無一定,宜如此作觀想。

  頌云︰昔日之仇怨  聞名生憎怖  後復為良友  無彼反不樂
     順我者曰親  逆我即為仇  或從無我觀  或以仇為友

  親謂與我有利益,使我身心安樂者。逆我者反是。無我觀謂五蘊中覓我了不可得。
  怨親不定。順我即親,逆我即仇,純以我為標準,即是我執。破此我執,方能得到平等捨心。其修法第一步,即宜作怨親不定的觀想也。

乙、自他易地想
  自他易地說,即世間聖人所謂恕道,若非定中有功夫,則亦口頭上高調耳。至上士自苦他安樂,較世間自他易地說又進一步,此純出大悲,非有一點利譽心,惟慈母愛子,方可喻之。

  頌云︰自他易地觀  亦世聖所教  若不從定修  則但墜言說
     上士恆勤求  自苦他安樂  若慈母愛子  非他利譽故 

  自他易地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自他無分別想,所謂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此大乘之要義。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則但求自利,則成阿羅漢也。

丙、等皆如母想
  宜分為四種觀想之。
一、無量輪迴中父母,即是眾生
二、現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眾生
三、使我了知解脫之父母,即是眾生
四、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眾生 

  按此謂觀一切眾生,皆父母也。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肆、上士修法/子、修平等捨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