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根據安慧阿闍黎的論著而說發心的廣分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第九章 根據安慧阿闍黎的論著而說發心的廣分

  根據《莊嚴經論》的詳明,廣說發心理則。

  第四,關於發心內涵,類比著安慧阿闍黎的《莊嚴經論注疏》,顯得明白而齊全。因此,今且依此簡要述說。

  一、展示發心的作業。根本句:
    好樂所為廣,義利所得廣,
    菩薩彼心思,具二利心得。

  如所述,好樂廣大是指以擐甲精進聽聞思惟深廣大乘教法而想應予證悟,於此心生好樂,不退轉;同時,為了眾生義利,無量劫中,對於捨頭目手足等苦行心生好樂,不退轉,這兩者就稱之為好樂廣大。所為廣大是指由於如此行持擐甲精進,趨行深廣教法的聞思修,趨行各種六波羅蜜等苦行,故稱之為所為廣大。由於如此發心,自利圓滿,利他也圓滿,故稱之為義利廣大。由於二利圓滿成就,獲證無上菩提,故稱之為所得廣大。《注疏》提到義利廣大就是所得廣大,其實是同一旨趣。

  如此菩提心是為二利所轉動或思惟的作業者,一旦發起如此菩提心就是菩薩。那麼,菩提心是緣念什麼而發起的呢?——是緣念自身菩提與利樂他眾而發起的;簡攝言之,是緣念著三種功德與兩種義利。文中第一行展示了能生的功德,最初發心猛利,由苦行而生,而後成辦眾生義利,也荷擔起一切苦行而成辦。文中第二行展示了能夠成辦義利的功德與由此悉得獲致果德,也就是說,展示了獲得成辦自他義利的功德與獲得大菩提果。所謂二利,是指緣念自他二利的功德。

  二、展示以心的界限而區分發心。根本句:
    發心彼諸地,勝解清淨意,
    另有謂異熟,再則如斷障。

  如所述,資糧道與加行道之時的發心是勝解行發心。並不以親見大乘深廣諸法而發心,而是以信仰勝解而發心,故此之謂。其次是初地到七地之間的發心,名為清淨意樂發心,乃以親見自他平等性而發心,故此之謂。再其次是八地到十地之間的發心,名為異熟發心,因為能夠任運證得無分別智,不必依恃粗分的精進之相,而得成就如所祈願的願求,故此之謂。最後是佛地普光熾然時,因為是是悉得盡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發心,故得斷障發心之名。勝解行發心,如果是從資糧道算起,是就以攝為四種發心的角度而說的;《注疏》則從加行道算起,是為使今了知:如果能夠於資糧道發心特為增長,就是加行道了。

  三、類比著廣大功德而說此諸發心的最初根本或特別根本。這裏所展示的此一根本為何呢?——根本句:
    根本謂大悲。

  如所述,如果沒有一種續流堅固猛利,越發增長,欲求脫離眾生痛苦的大悲心的話,則是不為發起菩提心的,縱然發起,也不作趨上增長,因此此諸根本主張唯為大悲心本身。

  那麼,這四種菩提心的心思為何呢?——根本句:
    恒思利眾生。

  如所述,直至輪迴邊際未盡之際,以各種方便利益眾生,展示了彼時欲求救護眾生罪失及他生他世欲求安置眾生於涅槃的心思具是持續。

  這些菩提心於何作勝解呢?——根本句:
    勝解法及彼,尋求智所緣。

  文中前一行展示了菩薩不勝解聲聞緣覺的法義,而信仰勝解大乘深廣教法。後一行則展示了尋求所緣,乃是尋求究竟甚深的無分別智。

  這些菩提心的乘載是什麼呢?——根本句:
    上所欲求行。

  《注疏》則謂:
    上所欲求乘。

  雖然安立不同,但意趣相似。乘是指眾生義利。不喜足於勝解行發心,而欲求更上的清淨意樂發心,極其刻不容緩地行持;由前前發心而作後後發心的趨行或增上之義。

  那麼,這些菩提心的所依為何呢?——根本句:
    依廣大律儀。

  展示了具足了菩薩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及攝善法戒,就是這些菩提心的所依。

  這些菩提心的相違品是什麼呢?——根本句:
    道的遮障是指乞求取受相違品。

  如所述,生起自己涅槃的心,於彼悉作乞求而取受,是此諸菩薩的相違品,當與此相違而行持。

  這些菩提心的體性為何呢?——根本句:
    福慧為體性。

  如所述,由於是大悲為體,因而廣大,是福德資糧的體性,證得輪涅空性的智慧,是智慧資糧的體性。

  那麼,這些菩提心的利益或妙善為何呢?——根本句:
    增長彼利益。

  如所述,展示了由發菩提心,如彼虛空界如彼眾生界,如彼世間界任有爾許,即有爾許福德增長。

  那麼,這些發心是如何從輪迴而獲得的呢?——根本句:
    恒行到彼岸,許彼為出離。

  如所述,乃展示了從三界而得,但不趨染三界垢失,並得獲證無上菩提。常行六度,是謂「大出離」。

  如何是這些菩提心的究竟呢?——根本句:
    彼之究竟地,由各自結合。

  如所述,以勝解行地及十地各自的種種功德,而圓滿各自的發心。當地越來越增上,即可結合著究竟十地。

  又,根本句:
    菩薩彼發心,行相應了知。

  一如所述。

  上來類比著十一項問答,無疑應知必可由此具足這四種菩提發心,這是《注疏》說的,這裏只是簡要地展示。

  四、具足如此美名令譽的菩提心,也有由名句所得的發心及勝義發心兩種。

  首先是由名句所得的發心,展示彼生起之理。根本句:
    助因根本力,聞力而修善,
    不堅及堅固,說由他發心。

  如所述,由一位堪布或阿闍黎或善知識教示了發心理則及彼此功德,殷切勸勵而發起,是名助伴力發心。由現行行持大乘種性的力量而發菩提心,是名因力發心——在此,因與種性同一意趣。又,過去世證悟了深廣大乘法,今由種性覺醒而發心,是名根本力發心。以過去世聞思修等大乘法所積累的智慧資糧,而得今世發心,是名聽聞力發心;或者由聽聞到《入楞伽經》等許多大乘法藏而發心,這也是屬於聽聞力。至於今世於大乘善知識處聽聞了大乘教法,以證知法及義而發心,是名串習力發心。凡此共有五種發心之理,是說首先由助伴力而發心並不堅固,後四種則是堅固的。彼論說:
    再不退轉故。

  一如所述。

  由名句所得的發心與世俗發心同義,也就是如上述及的種種發心;勝義發心則是如下明示的。從初地到佛地之間的一等持無分別智,是為勝義發心,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大乘發心,理由何在呢?根本句:
    極事圓滿佛,廣積福慧資,
    法無分別智,生故謂真實。

  如所述,以一大阿僧祇劫之期,以諸傘蓋,幢幡等敬奉承事供養無上正等正覺,使令歡喜,並先行聆聞法義等,這稱之為「憶念思慮正教法」;再者,廣積福慧資糧,悉得圓滿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此即成就正因之謂。因為是生起親見到體性為無分別智的勝義真實智,所以是勝義菩提發心。

  擇要言之,由憶念思慮正教法及成就正因而生起體性為圓滿菩提的實相,證得主要為二現隱沒的智慧心識,就是勝義菩提心的意義。從發起勝義菩提心起,就是勝義菩薩,證得極喜地。根本句:
    於法及眾生,事行勝佛陀,
    得心平等性,故彼最極喜。

  如所述,彼時於一切法心得平等,於一切眾生心得平等,於諸事行心得平等,於佛也心得平等——獲得這四種平等,得到梵天等世間的圓滿而歡喜,得到聖聲聞緣覺等出世間的圓滿而歡喜,同時也得到了菩薩的圓滿,因此獲得極勝喜或極喜,彼地就稱之為極喜地。

  關於勝義菩提心的種種功德,誠恐文繁不錄。今且以譬喻、助伴及相順法的角度來敘述世俗發心的區別。根本句:
    所生與地同,餘則如純金,
    一如初弦月,另如火應知。

  至此所述,展示了勝解行的四種發心。首先,就像大地,是一切能行走的有情與不能行走的植物、森林等等的住處及所依;從資糧道起,具諸欲求的發心也是如此,是得到一切意樂、加行、六度、菩提品與佛功德的安立處及所依。具足一心究竟行持利他及普作利樂的心思的發心,恰如純金,鈍金,即令如何燒鍛錘鍊等,金的顏色,自性都不會銳變;是一即使遇到任何困頓等逆緣,仍然不捨發心的體性。具足修學六度加行的發心,猶如初月,從初月到十五,月亮的皎白與光芒悉照舊而增長;此一發心也基於加行力,福德、智慧資糧特為增長。因具足欲求趨向上上功德的增上心,恰如火,火任其添加爾許柴火,即有爾許熾燃;因以現行而行持上上功德,故增長增上心——此一發心是屬於加行道的發心。

  根本句:
    另知如巨藏,餘謂如寶源,
    另知如大海,如金剛須彌,
    又如良藥王,另知如善友。

  至此所述,初地是特勝於修學布施波羅蜜的發心,如經上說,具有螺、蓮花、大蓮花等四種相,恰如大寶藏,譬如大寶藏的物品、財聚等不僅能夠完全滿足人民所需,也不會竭盡;因特勝於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對於有緣眾生也可令滿足合宜的財聚等無邊受用。二地特勝於尸羅波羅蜜的修學,猶如各種寶藏的來源;為尸羅的力量,所以是力、無所畏等所有佛的功德的來源,也是唯一利益安樂眾生之處。三地特勝於忍辱波羅蜜的修學,如大海,船,魚及巨鯨等任是如何擾動,大海也不會變成污濁之相;為了眾生義利,雖然有冷熱饑渴等等傷害擾動,但仍不起瞋恚的污濁,得了深忍。四地特勝於精進波羅蜜的修學,如金剛,金剛不為任何一物所摧;由於精進力,心也不會為懈怠等傷害摧折。五地特勝於靜慮波羅蜜的修學,如山王,四方來風任是如何激擾吹動,須彌山王不為動搖移行;此一發心,也同樣不為散亂,尋伺等等靜慮相違品所動搖。六地具足特勝於智慧波羅蜜的修學,如藥或如藥草之王,僅僅由於眼見、蒙受、觸及藥草之王,一切痰癊、膽及氣所引起的疾病悉得息止;由於聞思修智慧波羅蜜,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之疾病也得息止。七地特勝於四無量心等方便波羅蜜的修學,如善友,善友是樂時為友伴,苦時為友伴,不苦不樂時也為友伴,都不放捨親愛照拂;同樣,此一發心一切時際都不棄捨眾生。——上述幾種發心悉歸攝於清淨意樂發心。

  接著,根本句:
    如摩尼寶珠,另應知如日,
    如尋香妙音。

  如所述,八地具足神通,如摩尼寶珠;由願波羅蜜的摩尼寶珠可得到任有的食用、所需等物品,由神變神通及眼神通等,也得以觀察眾生的界、勝解,具足了各式各樣的調伏方便。九地特勝於力波羅蜜的修學,如日,日得令各種莊稼成熟;以四攝善法——布施眾生,攝受而安置於善法;以愛語,攝受瞋恚者而安置於善法;以利他,攝受愚癡者而安置於善法;以同事,攝受我慢者而安置於善法,悉得於此特為善巧。十地發心,以特勝於修學智波羅蜜的緣故,如尋香妙音,彼妙音微妙而柔軟,眾生任誰聽到了,即心喜生樂;就像這樣,以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及辯無礙辯——四無礙辯——於眾生任所欲求的法及義,悉得以眾生各自的言語而教示,使令歡喜安適。——上述三種發心是由清淨地所各自歸攝,是以共同的角度而說的。

  再者,根本句:
    另知如國王,再者如倉庫,
    應知如大路,應知如乘載。

  如所述,若能善巧依止大王,則得賜權柄及圓滿受用,所依止的功不唐捐;反之,若依止不夠善巧,則將遭受喪失權柄及生命治罰,如所依止的就適得其反了。眾生、詞、不了義經及識等也是一樣,最終也作為缺漏耗損之因;而依著法、義、了義經及智則是功不唐捐,不為缺漏耗損之因。又,關於以下的發心,《莊嚴經論》並不明顯,《現觀莊嚴論》則類比著具足神通而說具足福德、智慧資糧,故如倉庫,倉庫裏穀物及財寶等百物樣式繁多;此一發心也是具足了極多的福德、智慧資糧。因具足三十七菩提分,故如康莊大道,國王、大臣趨行此道,民眾及乞者等三世一切尊勝卑劣眾生皆行此道;三十七菩提分原是三世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如來都共同趨行的道路。因具足了無盡的止及勝觀功德,故如乘載的車,車裏裝載著包袱、負荷之物等等,一起把許多法要裝疊帶走;就像這樣,此一發心也易於帶著自他義利的諸多包袱,走向涅槃城。此外,因具足了總持與辯才,如噴泉,噴泉如水滾沸,是水流無間湧出的泉水之名;以前曾經聽聞過的法、義得而不忘憶持,以前未曾聽聞過的法、義也得而豁然證知,此一發心已得到長劫宣說法義也不會竭盡的辯才。——以上這五種發心,是由三清淨地所歸攝的異熟發心。

  最後,根本句:
    如俱喜雅聲,如大河水流,
    諸佛子發心,展示如大雲。

  至此所述,此一具足四法印的發心,恰如妙喜雅聲,對於與愛子分離者,告慰您的兒子在此,宣說悅愛妙語;對於貧乏可悲者,告慰惠賜您如此如此的受用,宣說悅愛妙語;對於遭受命難畏懼者,告慰當救護您命難之危,引導安置在安樂家中,聽到這些悅語雅聲,都會心極雀躍,得到安樂解脫;對於深受輪迴痛苦而心極憂惱、喜求解脫安樂的眾生,予以展示無常等四法印,即得安樂解脫。如此趨行,具足唯一共道,恰如河流,大河水流不必觀待精勤,任運俱成奔流;從八地起,於「永盡不生智」得到忍許,以任運無分別智的體性而悉得成熟佛的教法,普作饒益成熟眾生,這些都不必觀待精進,自性任運俱成。關於所行走的唯一共道,《注疏》謂:登上八地的諸菩薩眾以無分別智任運俱成的體性於佛的教法悉作成熟及於眾生普作饒益成熟,凡此不待精進,自性任運成辦。又因為一切菩薩聖眾與佛的所緣並沒有不同,因此說是所行走的唯一共道,也就是得到了「永盡不生智」的忍許。最後,此諸菩薩的發心,悉如大雲,由大雲澍雨而得到世間各種富足、圓滿;由於方便分與智慧分互攝關連的力量,而示現了自兜率天下降人間等等十二法行,使令眾生獲得世出世間的種種殊勝功德,與法。——上來已展示了種種發心的功德,對於能夠生起種種殊勝功德的發心,應當極為勇喜的依持奉行;這裏是攝義而闡述彼義,彼後種種功德今此不錄。

  就像《莊嚴經論》把從大乘資糧道到佛地之間類比著能相比喻的譬喻與助伴的差別,廣為展示二十二種發心次第一樣,《現觀莊嚴論》也有提到:
    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
    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
    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
    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

  這是以念數數目,攝彼要義而展示的。此外,最後三種發心雖然在此說為菩薩的發心,不過有些《現觀莊嚴論注疏》卻以前行、正行、後行而說攝在佛地;若就這一點而言,就齊備了所有的發心次第了。

  總而言之,雖然《莊嚴經論》的根本文句的翻譯有好有壞,但這裏實已儘量摘出譯得較好的了;安慧阿闍黎的《注疏》內容十分之廣,此乃是以攝其關要,易於領解而撰述的。

 

心月溶華 第九章 根據安慧阿闍黎的論著而說發心的廣分 PDF檔下載